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消费调查频道 >

大白菜、羽绒服等跟风涨价 不全是通胀惹的"祸"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9日 09: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是老百姓对当前物价水平的最直观感受。在高通胀预期下,一切涨价都变得“合情合理”,许多商品实际上“被通胀”了。

  “搭车”涨价

  与房租和医疗服务价格“没理由”涨价不同,冬储大白菜、羽绒服等产品价格则有“搭车涨价”嫌疑,这些产品假借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名义,不断把自身身价抬高。

  白菜:一下子涨了将近3倍

  “去年冬天,大白菜每斤才2毛5,今年每斤卖9毛,就这价钱顶多买到的也是菜帮和菜叶都特别青的白菜,好一点的每斤就要1块钱。”张先生告诉记者,这样一来,每斤白菜就相当于1块多钱。

  家住城南地区的老北京人高先生每年都有购买冬储大白菜的习惯,如果不是今年大白菜价格上涨得太过凶狠,高先生也会像过去一样,买上200斤白菜摆在院子里。可直到现在,高先生一家仍然不打算购买冬储大白菜。

  50岁的高先生记得,小时候冬储大白菜每斤只有几分钱,院子里家家户户的大白菜有的摆在窗台上,有的躺在屋顶上,样子极其壮观。高先生说,随着物价的上涨,最近几年冬储大白菜的价格逐渐涨到了两三毛钱,这可以理解,但今年一下子就涨了将近3倍,实在接受不了。

  大枣:枣是旧枣价格却上涨五成

  原本跟通货膨胀不沾边的各种储藏类农产品也正成为“搭车涨价”主力军,例如山西出产的大枣。

  平日喜欢网上买山西大枣的王女士,突然发现网店里去年卖38块钱一斤的山西大枣突然价格上涨近50%。

  据了解,山西大枣其产枣季节为每年的9月份,一般而言,厂家会在产枣季节集中收购,然后持续销售一年。“去年收购今年卖,即便不涨价厂家也是盈利的。”王女士告诉记者。

  “现在卖的枣都是去年的陈枣,价格基本在60-70元一斤,今年9月的新枣还没下来,根据厂家定价新枣价格可能会更高。”一位卖枣多年的老板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时间山西大枣价格基本维持在38元左右,虽然价格会受到季节等因素影响,但总体而言价格波动不大,今年涨幅普遍高于往年。

  对大枣价格上涨的原因,该店老板告诉记者,“租金上涨,成本跟着走高,价格上涨是必然,目前各行各业物价水平都在提高,我们也是跟着市场行情走,至于涨价的具体原因,我们也不清楚”。

  羽绒服:跟着棉花“水涨船高”

  衣服也没能免俗地跟着“升值”。“去年买一件普通羽绒服只需400多块钱,但今年一件普通羽绒服动辄上千元,价格涨得厉害。”刚刚买了新羽绒服的黄女士对记者抱怨。

  黄女士的抱怨并非个例,今年三季度开始,棉花价格不断攀升,并成为各种品牌服装价格“搭车上涨”的理由,羽绒服首当其冲。

  据了解,今年新上市羽绒服短款基本在六七百元,千元左右羽绒服成为常态,位于朝阳区朝阳北路的一家羽绒服店店员告诉记者,“今年羽绒服普遍涨价三成以上,几乎所有材质羽绒服都在涨价,涨价幅度高低不等。波司登、雪中飞等一线羽绒服品牌几乎都在涨价,整体涨幅大约在10%左右”。

  一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原材料价格上涨,用人成本增加,工人工资大幅上调,加上之前市场流传的“千年极寒”等因素导致羽绒服价格上涨。“衣服类等各种商品价格都在上涨,现在从厂家拿货成本增加,卖价必然跟着走高,毕竟现在吃穿住用行各种产品都在涨价。”

  跟风涨价

  如果通货膨胀与货币宽松、资源紧缺有关,那百姓的就医费用、各景区的门票和二手房的房租这些与资源紧缺不大沾边的部分却如同跟风一般,价格接连蹦高,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有炒作嫌疑。

  护理费用:暴涨九倍

  日前,北京市卫生局已向市政府提报护理服务价格调整方案,以三级医院为例,现行一、二、三级护理的收费标准为9元/日、7元/日、5元/日,拟调整的标准为90元/日、70元/日、50元/日,相比过去,护理费用足足上涨了9倍。

  医疗服务费用上涨,引发了百姓的担忧:如此大的价格涨幅将增加患者的就医负担。对于涨价理由,市卫生局医政处副处长陈静说,目前医院每年护理服务总收入只占医院总收入的0.5%,护理服务价格低廉已成为制约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广的瓶颈。

  护理费用涨价是否属于跟风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有业内人士预测,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已经是大势所趋,但要想在短时间内理顺医疗服务的价格,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关专家指出,虽然各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经营亏损的现象,但亏损应靠国家补贴来扭转,而不应把负担转嫁给患者,在药价未能下降的如今,医疗服务费用涨价有违医改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主旨。价格轻易上涨将给百姓增加沉重的经济负担,随意跟风涨价显然不是老百姓所希望看到的。

  房租:“大家涨我也涨”

  房屋租金的上涨同样避不开炒作之嫌。

  29岁的孙先生来自河北省,目前是北京电视台的一名员工,为了距离单位近些,他一直在紫竹桥附近租住一间4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不久前,房主打来电话,要求从下月开始,将每月2500元的租金提高到3000元,理由是“别人的房子也都涨”。

  租住在北京北三环附近的张军也被房租的价格吓着了。“同样的房子,去年每月3300元,现在就要4100元,就这价钱,还有好几个人在抢呢。”让张军不明白的是,二手房并不应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为什么也跟风一样,价格“噌噌”地往上蹦呢?

  记者采访中发现,北京二手房的租金相比去年普遍上涨两成,优质地段涨幅甚至在五成以上。

  景区门票:“顶风提价”

  跟风涨价的还包括部分景区门票。据了解,7月发改委也发出了“防止门票价格过高、过快上涨”的文件。但紧随其后,平遥古城等景点却“顶风提价”,前不久,长春动植物公园成人票从每张10元涨至30元,随后就有调查显示,7成网友表示不会再去。

  此前有人曾对杭州西湖的门票涨价做过调查,结果是涨价后比涨价前每年减少收入数千万元。各个景区对于涨价虽然都有自己的理由,但门票收支不透明让人心生质疑。

  “根本就是跟风,通胀再怎么严重,一个原地不动的景区门票也没理由突然涨钱。”刚刚结束云南某民族村旅行的北京市民张女士表示,听当地人说,这个村子原本门票是每人70元,近段时间一下涨到了100元,而且当地给出的涨价原因居然是通货膨胀!

  变相涨价

  通胀预期下,涨声一片。凡是和农产品以及食物沾上边的,都能搭上“通胀顺风车”。这其中,有明码抬价的,也有通过产品减量暗自提价的。

  餐饮:分量“缩水”主食个头变小

  “以前一顿饭能吃饱,现在根本吃不饱。”一些美食论坛上经常冒出这类帖子。

  在大成国际中心上班的肖小姐感叹,“同样的盘子、同样的价钱、同样的菜品,菜量却少了”。以前一顿饭花15元,现在则需要20元。即使小部分人气旺的餐馆菜量没变,但价格也涨了。一盘红烧带鱼从12元涨到了16元,涨了30%。

  家住蒲黄榆的汪女士对此深有体会。“麻辣串以前一串鱼丸有4个,卖1元钱。现在价钱降到6毛,但每串鱼丸的数量只有2个了。大白菜、冬瓜、土豆片也是如此。”汪女士粗略算了算,“表面上价钱是降了,实际上是分量变少了,相当于提价20%。”消费者吴女士还做过比较,糕点店的馒头烧饼个头也小了1/3。

  酸奶:克重减少价格暗涨两成

  “几乎看不见超过200克的袋装酸奶了,大都变成了180克、160克,有的只有150克。”很多消费者抱怨。

  西城区的张大妈告诉记者,“以前一袋奶拿在手里鼓鼓的,现在轻飘飘的。很多品牌的桶装酸奶克重降到了1.1千克,而以前多是1.25千克”。例如1.1千克的某知名品牌红枣桶装酸奶售价为14.5元,150克袋装红枣酸奶售价1.25元,相比原来的1.25千克和180克重量,价格上调了13%-20%。

  箱装纯牛奶的袋数也有变化。“前两天买回一箱纯牛奶,打开一看只有16袋,原来还是18袋,突然就少了2袋,相当于多花了3元钱。”上班族刘小姐称。

  对于涨价理由,销售员说得最多的就是原奶收购价上涨,也有称根据国家包装标准调整的。据了解,今年以来原奶价格已连续四次上升。专家认为,除了原料价格上涨,人工、水电、运输也都在涨。减少克重是一种营销手段,实质是变相涨价,与包装无关。

  泡面:面饼“瘦身”隐性涨价5%

  本月初,康师傅“经典袋面系列” 提价10%,每袋2元升至2.2元。不过,细心的消费者仍旧发现大部分方便面品牌的面饼克重或多或少降低了5克左右。“一袋泡面吃下去没感觉,仔细一看,原来面饼少了5克。”海淀区一所大学的在校学生说道。

  记者走访京城超市发现,有的方便面产品更换包装后,其货架上的价签还未来得及更换。如5袋装的康师傅珍品红烧牛肉面包装上印着85克×5,售价7.8元,而货架的价签仍是90克。5袋装的白象红烧双牛肉煲面售价8.5元,克重也少了5克,相当于上涨了5%左右。

  “乐事罐装薯片也由120克缩成了110克,其实是变相涨了9%。”一消费者告诉记者。

  “不应该偷偷摸摸地变相涨价,也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把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一营销专家表示,消费者对快消品价格较为敏感,商超终端不喜欢频繁调价,以至于全行业几乎形成了“瘦身” 消化成本的默契。

  记者手记

  高价不全是通胀惹的祸

  4.4%的CPI一经抛出,一切衣食住用行以及服务费用的上涨都找到了最合理的说辞:“高通胀预期下没有不涨价的道理。”

  通货膨胀通常意义上而言是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包括欧美等多个国家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业内人士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除少数品种是因灾减产外,主要原因还是市场上流动性过于充裕,导致部分原材料和基础产品价格普涨,很多人被“货币幻觉”欺骗了。

  虽然这轮物价上涨与通胀有关,但也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最近网上流传一则“生活秘籍”,深圳主妇热衷去香港“打酱油”,很多白领流行赴港成打地买日用品。他们发现,很多同样品牌的产品,在内地比在香港要贵。如一款洗发水香港售价34元,深圳零售价则是50多元;一款常用的国产牙膏,香港卖13元,深圳卖15元。经常往返于香港和内地的知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博客中声称,之前到内地养老是不少香港老人的选择,但最近回流香港的老人增加,原因是医疗以及生活开支增长太快。

  不少媒体把同样品牌的产品价格进行了比较,发现就连中国制造的产品远赴重洋后,其国内的价格也比在国外贵。为解答这些疑问,网上对此做了调查,以下选取几个网友的回应,或许能从中找出价格上涨的其他答案。

  陈默生:假设广东东莞一个工厂生产了一批衬衫,它可以选择通过海运出口到美国,也可以选择通过陆路输送到北京。别看广东到北京相对较近,但据说有人做过比较,发现内地沿途的各种收费和行贿所带来的运输成本居然超过了出口到美国的费用。

  时空完美:一个产品,从出厂到入卖场,高速路上需要过路费,入卖场需要入场费,累加起来最终是消费者买单。比如一件T恤,出厂成本不到5元,在专卖店卖到50元,即使运美国也就35元左右。

  散漫人:洗发水生产成本20%,营销费用30%,广告10%,超市利润20%,也就是生产成本10元的洗发水要卖到50元,厂家才能勉强赚点钱。

  幽谷乔木SAP:因为中国内地的流转费用及税太高,而运到美国的海运费低廉,外加中国退税,所以美国零售的中国货比中国便宜。

  桃公子:中国的物流费用高,到处都是收费站。再加上各种名目的管理费税费,想不高都不行。还有近年的房产泡沫,使得房租也高。

  Hzzhao:国内不便宜的原因有很多:物流(国内油价、路费、罚款等)、二道贩子、税、黑心商人、风险等等构成一层层盘剥的理由。商品出厂的成本是一样的,但出不出海关就不一样了。

  商报记者 熊海鸥 李子君 丁开艳/文 焦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