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低息炒房监管部门敦促银行压缩内部个人房贷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1日 13: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证券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30-45岁员工名下人均住房4.57套,内部福利贷款人均233万,年利率1.8%。”这是某商业银行上海分行内部员工房贷情况汇总表的一部分。虽然房地产新政下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均大幅调高,但一些商业银行中层干部享受着多套房低息福利房贷。据悉,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并要求各商业银行摸清情况,压缩内部个人房贷。

  某国有银行支行长告诉记者,人均5套商品房,是该行正科级干部的大致情况。作为主管贷款发放的银行从业人员,对2003年以来的国家房产调控和贷款政策变更有着最深刻的理解,自然对房产市场有着独到的把握。此外,一些从事零售银行的业务人员与房地产中介有着密切的业务联系,对于优质优价的商品房源,更是力争“先下手”。

  更关键的是,大部分银行员工均可享受一定份额的内部福利贷款。以某股份制银行2008年入职的正式员工为例,一般均能获得上限为80万人民币、贷款利率为三个月存款利率的低息贷款,折合年利率为1.71%,不仅低于央行公布的一年期5.31%贷款利率,甚至还低于一年期2.25%的存款利率,相当于内部“贴息贷款”。该笔福利贷款的份额一般随着员工的升迁而不断调高,并不受国家房地产调控的影响。

  对于不少经历过内部大整合的国有银行资深员工来说,尽量用完内部福利贷款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对于未来的隐忧。据了解,在2004年前后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整合时期,各分行都有减员清负的任务,为了鼓励员工主动离职,不少银行都曾非正式地部分核销过离职人员内部贷款。所以,对这些银行的老员工来说,内部贷款用得越多,自然下岗的可能性越低。

  某知名经济学家承认,在其任教的商业银行中层干部培训课上,学员们最关心、讨论最多的便是中国房市问题。除了担心其发放的贷款抵押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银行中层均通过职务之便购置了多套住房。

  他认为,这显然有损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银行业与地产业的高度相关性。从职业规范角度看,和证券从业人员严禁炒股一样,银行从业人员理应杜绝炒房。该问题在房地产调控日趋紧张的今天,亟待有关部门立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