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B股开放:从“创新先锋”到“等待救赎”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2日 08: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2月1日,B股指数以296.89点收盘,成交量4.93亿美元,较2001年6月1日B股全面向境内投资者开放当日,涨幅仅2.8%,成交量更是缩小了88%。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27%,成交额则翻了近6倍。

  时至今日,对内开放仍被称作B股市场最后一枚“政策炸弹”。它带来了历史上罕见的激动人心的暴涨行情,但最终却并未起到长期搞活市场的成效。

  交易所开业一年后就迅速推出的B股,曾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创举,然而,在完成了特殊时期的历史使命之后,B股的处境却日益尴尬。“等待救赎”,成了B股不得不面对的命运。

  历史尚未走远。当我们和广大投资者纪念中国市场下一个十年的时候,B股市场想必早已化作历史的云烟。

  ⊙记者 钱潇隽 ○编辑 于勇

  B股开放 行情脉冲

  2001年2月19日上午,敏感的投资者就已经嗅出了一丝异样的气味:交投一向清淡的沪深B股市场,成交量突然放大,指数也急速上扬。到中午收盘时,两地B指都涨了有3%以上,这种情况在以前还是很少碰到的。就在中午休市的时候,一个爆炸性新闻从证交所传了出来:由于将有重大消息公布,证监会决定暂时停止B股市场当天下午的交易。

  2月21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发布《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股若干问题的通知》,宣布B股市场对国内自然人开放。传言一得到证实,就像一针强心剂打在沉寂多年的市场上,B股出现了诞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具爆发力的一轮井喷行情。

  2001年2月28日,对境内居民开放首日,由于大量买盘以涨停板的价格参与集合竞价,而卖出盘寥寥无几,B股全线无量涨停。此后沪深B股继续4天涨停,个股鸡犬升天。自28日B股复盘至当年6月1日,深证B指最大上涨幅度246%,B股指数最大上涨幅度186%,创造了持续涨升的奇观。

  一时间投资B股成了最热门的话题。有统计称,2001年超过半数的A股股民有投资B股的意向。开放前,B股整体相对于A股凸显出低股价、低估值的价值优势,让一些人甚至得出B股开放后至少能有4倍涨幅的结论。不管出于理性还是热情,境内投资者都争相去抢这块价值洼地。2001年2月份上海B股一个月的开户数量超过前10年的总和。

  然而,行情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通知》中规定,2001年2月19日后存入境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存款以及从境外汇入的外汇资金在6月1日后才能从事B股交易。6月1日却成了上涨行情的终点。

  B股市场过去的投资主体——境外机构,在此时上演了“胜利大逃亡”。他们毫不犹豫地相继逢高减持离场,将筹码抛售给了境内投资者。B股由此开始一路狂跌,短短两个月间,B股指数从242点一路下挫到130点,跌幅高达86%,刚刚入市的投资者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纸上富贵”的苦涩。此后,B股进入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

  B股开放,导致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大换血。“开放以来,参与B股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不仅没有增加, 反而是呈逐步递减之势。”当年大鹏证券分析师邱江华在报告中指出。据当时上交所有关数据统计,2001年一季度B股个人投资者开户数较2000年增长332.07%,超过了前8年开户数的总和,而同期机构投资者开户数增幅仅仅为3.57%,机构投资者B股开户数所占比重下降至1.45%。像杭汽轮B这样股东人数从1198户增至12306户的B股不在少数,B股市场逐步由一个机构市变成了散户市场。

  B股的尴尬 沦为“遗老遗少”

  管理层选择B股开放,原本是基于拓宽境内居民投资渠道、推动B股市场发展的考虑。经济学家萧灼基在B股开放之初曾经欢呼:“B股活起来了!”,个人投资者更是以潮涌式的开户对改革报以支持。然而开放不久,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却依旧没有摆脱长期熊市的挫折。这种结果的产生,不得不从B股的诞生说起。

  “B股可以说是个早产儿,当时中国为了吸引外资,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股票市场建立后,我们就讨论能不能把股票市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来吸引外资流入。基于当时外汇管制的约束,B股是对外开放的最早窗口。92年春天,也就是交易所开业一年多就出来了,那一年大家都很勇敢,只争朝夕、抓住机遇,大胆推进。第一个是电真空。”上交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如今回忆起B股市场,当年创业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

  1992年2月21日,电真空B在上交所发行上市,一周后南玻B在深交所发行上市,B股市场诞生。B股,正式的名称为“人民币特种股票”,即用外汇购买以人民币计值的股票,允许境外的企业法人、投资基金和自然人委托两市经人民银行批准的证券经营机构购买。

  B股成立后,在为企业解决外汇问题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从1992年到2000年,先后有114家公司发行了B股。然而仅一年多后,随着H股、N股等企业直接到境外上市的步伐加快,境内企业投入B股市场吸引外资的意向越来越少。2000年后B股IPO停止,2004年后未有公司增发。B股似乎成了“弃儿”。

  “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企业所需的外汇资金已经不需要投资者来投入了。”国元证券总裁蔡咏指出,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外汇体制的进步,外汇紧缺的局面早已不在。另一方面,大企业还可以选择在海外上市,没有必要再选择B股上市。

  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B股在整个资本市场中,角色日益尴尬。

  海通证券张崎从九十年代后期就开始研究B股市场,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审视B股,他认为B股市场是当初基于筹集外资之需而推出的试验性制度安排,在客观上导致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制度层面的定位模糊性,如在B股市场运行后没多久就推出H股、N股等境外上市外资股,这样国内企业要筹集外资不必到B股市场上市,可以选择H股等市场,外资的进入同样如此;此外,对B股市场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上摇摆不定,对市场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不明确的政策期待已成为困扰B股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二是实质层面的发展困境,如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级市场发行与再融资十分困难,二级市场持续低迷等等。

  在证券市场整体蒸蒸日上的背景下,几乎失去投融资功能的B股,却变成了日益被边缘化的“遗老遗少”。

  等待救赎的未来

  回看历史,对内开放成为B股市场最后一枚“政策炸弹”。在此之后,管理层在B股市场上不再有明确的改革政策。曾经是资本市场“排头兵”的B股,在之后更长的时期里,不得不扮演着证券市场“剩男”角色——等待救赎。

  悬而未决的去路问题,使得B股总因为政策、传闻之类的风吹草动出现暴涨暴跌。2009年,对于国际板的讨论令B股市场获得关注,导致11月间的个股短期全面暴涨。而在今年8月25日,仅仅因为中金公司报告被误读成“国际板推出可能导致AB股合并”,又一次导致个股井喷,指数盘中陡然飙升。

  随着国有股、创业板、股指期货这些资本市场大事件相继完成,市场对解决B股问题的预期越来越高。“B股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条件完全成熟。”尉文渊也认为,已经完成历史任务的B股市场,未来的发展应该得到明确的说法。

  但如何解决?“要探讨B股问题必须首先客观看待B股市场的功能和地位,而要解决B股问题的关键必然在于如何规划B股市场的未来。”原东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毕子男总结道,B股市场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出路不外乎有两条:一条是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看待——在其完成历史使命后,想办法让它逐步消亡。不管是采取回购的方式并入A股市场,还是等待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时“水到渠成”。另一出路的前提是肯定其作为“境内以外币为交易货币的股票市场”的独特作用,给B股市场重新定位。可以逐步恢复和扩大其融资和交易功能和规模,使其在人民币可完全自由兑换前,发挥境内“外币离岸证券市场”的作用,丰富境内“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内涵。

  历史尚未走远。当我们和广大投资者纪念中国市场下一个十年的时候,B股市场想必早已化作历史的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