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3日 20:5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记者刘欢 王建华 倪元锦)中国3日决定明年货币政策基调将由目前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北京的经济分析人士指出,这个重大政策调整将给中国自身和世界带来双重积极影响。
当前,曾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但是也面临着国内外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积聚的新挑战。
受访的分析人士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基调从实行了两年多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将有利于抵御通货膨胀的趋势,也有助于抑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负面效应的演化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3日召开会议强调,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随后召开。
两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新增信贷量普遍较高,而迄今为止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在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持续走高。
“最近几个月,中国的物价上涨引发担忧,管理通胀预期已成为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指出。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为年内首次突破4%,并创25个月新高。
多数分析人士预料,今年11月份CPI将继续上扬,而明年上半年CPI很可能达到4%以上。
“目前中国通胀水平上升与供求关系、游资炒作、输入性通胀等因素相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过剩。”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他表示,流动性就像水,哪里有价值洼地就向哪里流,无论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还是输入性通胀,没有过剩的流动性,物价就涨不起来,因此,控制通胀的关键就是拧紧货币、信贷过量发放的“水龙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中国货币供应规模也接近70万亿元,超过美国成为货币供应量第一大国。美联储上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导致世界面临通胀和热钱涌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表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后,中国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信贷总量、调整信贷结构,此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2008年11月初,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