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金融国际化战略:陆家嘴全球找人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6日 09: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人才问题是一大难题。

  浦东新区金融局副局长董勤发告诉本报记者,人才吸引一直是金融局工作中的重点之一:上海需要的金融高端人才少之又少,中层的金融人才也很紧缺,而普通的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也较难求。

  为了解决这个困境,陆家嘴开始打造“人才金港”。在这些类似于office park结构的房子里,浦东将探索着就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培育实用性金融人才、如何吸引国外金融资源进入上海、如何帮金融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

  补缺人才短腿

  “我们首批入住的一期三个班92名金融人才已经全部被陆家嘴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录用,就业率达到了100%。”在陆家嘴人才金港运营100天的时候,陆家嘴人才金港副总经理南军告诉本报记者。

  这创造了一个奇迹,事实上,这也是金港建立的初衷之一,此前,尽管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开设有金融专业,但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相关经验,很多毕业生很难一时间找到合适的工作。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董事、著名咨询公司保罗集团主席保罗 凯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特别指出,上海人才很多,“但缺乏国际化视野,需要进一步了解国际规则和上海实际结合的人才”。

  上海市市委组织部长沈红光此前就指出,上海在金融人才方面紧缺的是关键人才、创新型人才,如熟悉投资、金融衍生品、资金交易、金融理财等新兴业务的人才明显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沈红光指出,现阶段,上海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金融从业人员中,有境外经历的仅占1.4%,真正获得国际职业资质认证的只占2.2%。

  进一步的数据显示,浦东现有金融从业人员20万人,其中90%以上集中在陆家嘴区域,但达到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则不足1万人。

  与此同时,一些在国外学习工作过的金融人员却不适应国内的金融法制,原因在于对于国内缺乏了解,如何让这些人员尽快了解国内金融业态势亦是一大挑战。

  曾在纽约高盛工作了3年的杨先生,因金融危机失去了工作,之后,他参加了上海市组织的海外金融人才大招聘,决心回国发展,而第一站就是参加了金港的培训。

  “我是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对国内金融业界的情况也完全不熟悉。人才金港给我提供了免费的住所和优质的培训,同时又创造了与不同背景的学员共同生活、学习的交流环境。”杨先生表示,如今杨先生已在陆家嘴某基金公司重新就职。

  而金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支持单位则是陆家嘴管委会,其定位于以集聚金融企业人才需求为基础,通过集聚高校资源,构建覆盖整个陆家嘴金融城重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联合培养基地,形成政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大平台,有效带动陆家嘴金融城人才引进、培养和落户。

  这就意味着,金港将在培训复合金融人才、吸引国外高端资源、提供就业机会上发挥作用。

  市场化之路

  如今,人才公寓设双人公寓就有94间,专家公寓29间,按计划每年可培养、输送2000名研究生以上金融人才。

  金港很多经费是政府提供的,但这并不是其维持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培训是其主要收入之一。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金港已与国内外30所高校签署了共建协议,比如和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都有合作办培训班。

  “培训是收费的,但我们培训主要是针对有经验的人或者有职业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金港方面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但这只是第一步,把人才拉过来了,如何确保的一个目标就是国际化办学,这是金港的另外一个任务。

  金港主要采取引进国际化金融机构来进行培训,事实上,目前至少有11家国际机构成为人才金港金融职业认证合作单位。

  而这些国际机构的进入也强化了培训的质量,也进一步确保了金港收入的稳定,因为这些职业认证是需要费用支出的。

  与此同时,金港也将诸多金融机构纳入其中,目前,已经有200多家金融机构成为人才金港共建单位,共同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