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巴曙松:货币政策何以“宽松”变“稳健”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7日 09:3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广州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在于防止全面通胀。

  稳健的货币政策将采取总量对冲、增量控制与适度升值、谨慎加息、适当管制流入资本的对策来收缩流动性。

  预计2011年CPI的中位数将保持在4%~5%左右,尽管通胀压力仍较大,但难以突破2007~2008年的高水平。

  本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12月3日,中央确定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2009年、2010年实施了两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退出。是什么促使了这一转变?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了记者采访。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防止全面通胀

  记者: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卓有成效。为什么要转变为稳健?

  巴曙松: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原因在于管理通胀预期,防止全面通胀。在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典型的“短期化、高频化”特征。仅仅2010年,中国经济就快速经历了一季度偏热、二季度显著回落、三季度企稳、四季度偏强的一轮短波动周期。

  在物价上升压力推动下,偏强的基本面为宏观政策出台较为严厉的抑制通胀的举措提供了坚实基础。

  记者:物价上涨压力来自哪里?

  巴曙松:主要来自食品价格。食品价格在CPI商品篮子中占据了1/3以上的权重,因此食品价格水平往往是影响全面通货膨胀率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10年中,中国分别在2004年、2007~2008年和2010年出现了3次CPI的阶段性上涨趋势。在这3次CPI上涨中,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均在10%以上,食品价格与CPI的相关系数也远远大于1。

  经济全面过热可能性降低

  记者:当前的通胀是否会演变成全面通胀,进而导致经济过热?

  巴曙松:中国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虽然存在长期的相关性,但短期内却存在某种程度的偏离或滞后。这意味着短期内由供求冲击所引发的局部通胀是否会演变成全面通胀,主要取决于货币扩张最终能否转化为需求扩张。较早采取的紧缩措施,以及这次政策调整,使得2011年出现全面过热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记者:明年物价水平能否趋于稳定?

  巴曙松:当前阶段性冲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在2011年年中冲高后会企稳回落。引发当前CPI冲高的蔬菜价格在政府调控下已明显回落,但其他食品类价格环比维持上行趋势,食品价格仍将是决定当前及未来CPI上涨的关键因素。

  原因在于:第一,2010年最后两个月的CPI上升趋势即使在政府调控的干预下有所抑制,但也难以出现明显下滑,预计未来两个月CPI水平将保持在4.4%的高点附近。第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种必然趋势。非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将成为决定未来数月CPI走势的潜在推动因素。

  明年通胀将保持在4%~5%

  记者:明年通货膨胀率会是多少?

  巴曙松:预计2011年CPI的中位数将保持在4%~5%左右。尽管通货膨胀的压力仍较大,且持续存在,但仍难以突破2007~2008年的高水平,并处于相对可控的水平。

  记者:我国明年的经济运行环境将面临哪些变化?

  巴曙松:2011年的宏观基本面环境与2008年有明显不同。第一,从国内经济环境看,2007~2008年初,中国经济处于上一轮周期的峰值阶段,经济增长率突破14%,并在高位运行。而2010~2011年,中国经济总体上可以说在经历危机触底之后,处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上,经济增长率难以再现持续多年10%以上的高增长阶段。

  第二,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全球经济增速也处在危机前的高位,世界能源价格上涨产生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在未来几年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调整期,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相对较小,资源能源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是依然低于2008年的水平。

  第三,从引发2008年高通胀的触发因素看,猪肉价格、粮食及蔬菜价格、能源价格同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过去几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丰收,粮食存量及储备都比较充足,食品价格上涨压力虽然趋势难改,但应小于2008年。

  记者:新环境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如何管理通胀预期?

  巴曙松:为了避免出现目前由局部供给冲击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转换成全面通货膨胀,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将采取总量对冲、增量控制与适度升值、谨慎加息、适当管制流入资本的对策来收缩流动性,并管理通胀预期。

  记者:您预测近期可能加息吗?

  巴曙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历史经验表明,通常加息的选择会参照3个目标:抑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扭转负利率。但在实际操作中,加息通常是非常谨慎的步骤。过去10多年来,一年内连续两次以上加息的情况仅在2006年和2007年出现过。其次,存款利率的调整幅度通常高于贷款利率,这反映出加息在纠正负利率、抑制通胀预期的同时,在尽量避免对实体经济的过大冲击。

  总之,加息的选择可参考3个重要指标:GDP增速、通胀预期及加权存款利率。从时点的选择上,经济的加速及通胀的高企往往更容易成为触发加息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