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矛盾重重 观望等待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9日 07:4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周一市场延续了上周缩量震荡的格局,全天围绕60日均线窄幅盘整,券商、保险等金融股走势较强,成为沪市指数最终红盘报收的主要推动因素,但成交量仍然维持在低位,上涨个股家数也远远少于下跌家数,创业板指数和中小板指数持续下跌,显示市场心态依然谨慎。

  沪综指自11月17日下跌至2824点后,一直围绕2800上下盘整,至今已有14个交易日,交易量逐步下降,热点持续性越来越差,感觉进入“垃圾时间”。我们认为,市场的犹豫和纠结属于正常现象,其本质是种种矛盾因素的直观体现:

  从经济层面看,我国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5.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第四个月走高,显示中国制造业增长势头明显,这可以理解为“市场利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则显示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仍无减弱迹象,数据强化了市场对于年内出台更多紧缩政策的预期。

  从政策层面看,近两周《人民日报》海外版三次发表对股市支持的文章,指出股市是目前吸收流动性最好的地方,中国政府抑制通货膨胀不会以打压股市为代价,要避免股市大起大落,使股市真正成为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这些“声音”似乎体现了管理层对市场的呵护,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期的另外两件大事:即五部委联手打击内幕交易和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当然,前者对市场中长期建设有利,后者也只是短期的“特殊手段”,但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这些事件对市场的短期走势会有一定压制。

  从市场交易行为看,自11月11日石化双雄异动引发调整以来,每次石化双雄有异动时,大盘都会经历波动,活跃的中小品种就会转变为被抛售品种,这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反应。这种格局就让市场处于尴尬境地:缩量状态中权重蓝筹股缺乏持续上升动力,而中小股票的主题炒作又很容易被“跷跷板效应”打乱节奏,资金活跃度和市场可操作性就大打折扣。

  从外围市场看,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 11 月制造业PMI实现连续第16 个月增长,非制造业PMI 升至55,创今年5 月以来新高。这些数据显示制造业产出企稳回升,非制造业活动也呈现继续扩张的态势。但最新的非农数据却逊于预期,11 月份的失业率攀升至七个月高位9.8%。显示美国经济陷入“无就业式的脆弱复苏”。上周五伯南克表态不排除会推出再度增购国债计划,这让美元指数在81附近遭受抛压,这些背景对大宗商品有利(实际上外围大宗商品价格已出现反弹),对国内有色资源等相关板块也有利。但显然市场的解读侧重于“另一面”:即倘若EQ2 之后将还有EQ3,那么全球的流动性仍将充裕,并再次加大新兴市场输入型通胀压力,这种压力下,国内应对通胀的高压政策就不会消除,对市场而言也绝不是个好消息。从近期实际走势看,此次外围市场对国内的传导效率明显不高,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上周末传出信息,明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基本符合市场的普遍预期,但具体的政策内容还需等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量化结果。另外,11月的经济数据也将在下周陆续公布,这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整体而言,在预期不明朗、各种矛盾因素复杂交错的环境下,市场只能选择在震荡中等待,投资者应控制仓位,等待方向明确后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