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3日 10:3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人民银行10日晚间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6次上调准备金率,也是从11月10日上调后,一个月时间内第3次上调准备金率,更是年内包括10月20日加息在内,第7次动用货币工具收缩流动性。
这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执行18.5%的准备金率,中小型金融机构执行15%的准备金率。也就是说,大型金融机构每增加100亿元各项存款,就要有18.5亿元被冻结到央行。这次调整后,是自1985年以后准备金率的最高水平。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以前,四大行处于专业银行阶段时,曾经执行过高达20%的存款准备金率。根据最新数据,截至10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8.6万亿元,这次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可冻结存款资金3900亿元左右。
年内第6次、一个月内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高密度上调、且准备金率已达到18.5%的历史罕见高位,随之带来了一系列回答。首先,为何频繁选择准备金率工具而不果断加息?当下,社会各界呼吁加息的声音越来越高,包括许小年、谢国忠等在内的重量级经济学家,呼吁加息的言辞之尖锐已属罕见,市场也普遍猜测12月10日是加息的时间窗口,然而,央行还是选择了上调准备金率而非加息。其实,笔者9日在微博中已经猜到10日优先选择上调准备金率而非加息。笔者基于两个现象:一是央行停止发行三年期央票;二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说“CPI创新高不一定非要加息”。
其次,央行之所以再次提高准备金率而不加息,可能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加息还需观察物价走势。中央密集出台控制物价措施后,11月下旬以来,物价已经开始回落,加息必要条件正在弱化;二是加息可能促使人民币快速升值,引导热钱加速流入,抵消加息收紧流动性的效果;三是加息可能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最后一个可能是还不到加息的时间窗口。按照金融机构每月20日结息看,每月20日是加息的最佳时间窗口,所以,央行也有可能选择在本月20日加息。
当前,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提高准备金率是不行的,而且准备金率工具操作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窄。这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泛滥、流动性泛滥,主要是货币在金融笼子里的比价远远低于流出到市场,长期负利率迫使追逐利润的资金资本不可能乖乖地躺在停留越久越赔钱的金融笼子里。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利益诱惑流动性甘愿进入笼子里。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利率,消除负利率现状。
在笔者看来,如果继续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话,必然对金融机构造成巨大伤害。大量的存款准备金被冻结到央行,央行给付的利率远远低于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对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压力;更为可怕的是,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大部分都已经被以贷款等形式运用出去,而央行要以已经将资金运用出去的存款基数作为法定准备金予以冻结,这必然造成商业银行资金出现困境。商业银行必然要拼命吸收存款,充实资金头寸,一场储蓄争夺大战即将上演。事实证明,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因负利率导致存款下降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也将失去威力,这就是过度使用准备金率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要发挥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作用,已经到了非加息不可的地步。
有报道称,正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抑制通胀是主要议题之一,明年将结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有专家预测明年信贷投放规模可能为6.5万亿元,这与2009年的9.56万亿元相差3.06万亿元,与今年7.5万亿元相差1万亿元。加之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到了18.5%的历史高位,货币政策的数量工具已经使用得够狠,因此笔者预测再次加息应该为时不远,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偏紧走去是预料之中。实体经济应该从中悟到一些东西,需要谨慎、合理地安排经营投资,防止被紧信贷货币政策误伤或者措手不及;广大投资者应该仔细品味趋稳趋紧信号,以防范泡沫挤干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需要理性投资。(余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