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防止过度谨慎加息 切莫错失“控通胀”良机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07:0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定调:2011年我国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同时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11月份的CPI上涨5.1%,高于普遍的市场预期。不过,央行并没有像外界预期的那样立即加息,而是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现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已经罕见地高达18.5%,不排除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而一年期的存款利息年内只加息0.25%一次,依然是2.5%。

  市场给出各种意见:一种是数量型工具(提高准备金)比价格型工具(加息)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收缩货币、造成市场利率自发上扬、控制信贷等做法更温和有效。还有观点认为,12月份是银行计息时间,利率变动是很罕见的。另外,加息仅仅会吸引热钱涌入,目前外贸顺差过大,很可能是热钱放大所致,于是加息不可行。

  对这些观点我们并不完全认同。无论是GDP增长率、外贸增长、消费贡献、PMI、CPI和PPI等指标上看,中国经济的热度没有任何衰退征兆,顶多政府主导的投资率可能会在明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11个月完成的信贷额度基本上和全年给出的7.5万亿目标持平。外部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依然相当稳定,圣诞订单效果明显,中国四季度的GDP增长率必然会在9%以上。也就是说,从经济的基本状态看,加息应当放在一个优先和快速的选择项里面。

  但是加息步伐放缓了,可能是因为“担忧负面效果的叠加”。2007年的“加息对抗通胀”的记忆太鲜明了,没有料到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外部需求剧烈下跌,当时正确的加息行为被“诟病”,认为是加剧了经济的波动。这个记忆产生了“历史经验的依赖”,普遍担忧欧洲债务危机以及亚洲地缘政治危机的可能性放大也会产生显著的外部需求下跌。

  如果不提高资金的价格(即加息),那么不太可能控制强劲的资金需求,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巨大的信贷增长,会带来巨大的存款增长,企业A申请B银行的贷款,会将钱打给C企业买原料,而C企业则将钱存到D银行,D银行则增加储蓄资源。所以信贷越强烈,创造的存款也会越多。提高存款准备金只不过是一种“效果上减缓”而已。而且,存款准备金对银行体系可贷资金的限制,主要是对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限制,而这些中小企业最头疼的不是资金成本,相反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而是资金可获得的渠道,存款准备金的提高将极大地推高民间拆借的利率,而不是有权势的国有企业支付资金的成本。

  欧洲债务危机跟美国次贷危机是完全不同的危机。欧债危机的典型特征是政府借了大量钱变成了民众的福利,自己无法还款。而美国次贷危机的特征是机构借钱玩尴尬造成了金融窟窿,通过印钞可以修补后者,印钞的钱不构成M2,而欧债的钱则变成了住房、养老、高福利以及高补贴。它们进入了M2,所以欧债危机不会像次贷危机一样产生剧烈的需求萎缩,除非欧债国家疯狂地提高税收(这显然不可能的),相反,欧债国家会央求欧洲央行帮助,进一步举债来渡过难关。世界的总需求不会因欧洲危机而迅速下降。

  由于对外部危机的过度担忧,中国的加息变得非常谨慎。其次,12月份的CPI普遍认为会下降,主要不是因为经济因素本身所致,而是政府对物价管控、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导致菜价下跌。在可见的2-3个月内,控制和补贴还是有效的,也许这会造成一种短期错觉,认为通胀已经走过了最高点缓慢下降了。但是,坦率地说,正是担心所谓的“负面叠加因素”有可能会造成对通胀防范的迟延,导致对加息更加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