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价格调控的考量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6日 07: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1月中国的CPI达到年内高点——5.1%,这差不多是28个月来新高。经典的教科书理论认为CPI一旦超过3%大约就可以称呼通货膨胀来临了。但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被政府连续出台的价格调控暂时平抑了。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12月的CPI到底是多少,但若还是按照经典的教科书理论,连续三个CPI超过3%,通货膨胀应该就是一个事实了。而2010年中国CPI指数从5月开始为3.1%之后,6月3.1%、7月为3.3%、8月3.5%、9月3.6%、10月4.4%,终于一路上扬到了11月的5.1%。

  面对这样的宏观经济数据,若是说中央政府不搞价格维稳,不出面调控天天上涨的价格,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样的调控,至少在某阶段也合情合理。

  合情的一面在于,人们常常向往生活在一个市场价格稳定的社会中。这是大约是所有政府的许诺,也是所有国民的心理预期。这样的许诺和预期有一个基本的描述,即把有稳定价格预期和所谓合理价格的市场,称呼为健康的市场,而一旦出现通货膨胀,肯定就是市场生病了,需要人为的努力来治疗,尤其需要政府出面调节价格的波动,调控住价格不停上升,从而消除通货膨胀。

  而世界上却没有这样一个健康的市场。所有市场都有剧烈的价格波动,而且在对待价格波动的问题上,人们都会是束手束脚的。

  因为所谓价格调控要造成价格稳定的合理目的需要两个框架,一是价格未来预期的稳定,二是搞清市场价格交易成因,做出合理的价格,而这些成因包括成本、供需和货币主要因素。但这两条看上去穷尽了价格调控的所有目的,但现实中人们要想把握却几乎不可能。这是比价格要合乎人情的愿望,还要情绪化的心理活动。

  而所谓价格调控的结果,是要建立稳定的价格波动预期和合理的价格交易框架,但这包含着三个不可能的前提——即首先规定了人们能够控制价格和成本的关系;其次人们能够建立价格和供需的关系;最后——认为人类有本事对价格趋势,尤其是短期价格趋势的预测,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