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4日 07: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京华时报
■抢车故事
“跟当年抢经适房似的”
优惠政策的退出、传闻中的限购令、官方总量控制的表态,加上传统的年终行情,催生车市疯狂。业内人士介绍,继11月本市创出机动车月销售9.5万辆的纪录后,12月很可能突破10万辆,再创新纪录。
突击买车潮
昨天上午,张强(化名)冒着寒风来到了亚市。他本来并没有打算今年买车,但听说北京要限购,身边很多朋友都在突击买车。在爱人的催促下,他也坐不住了。
他的预算是15万元左右,首选目标是速腾。前天,他和爱人已经到亚市看过一次,跟一家一汽大众的特许经销商谈好,如果有速腾的车就留给他。按照现在的行情,每辆速腾要加价1万元才能提车。当天,张强本想把钱交给经销商,但经销商不愿收。因为现在全北京车都紧,他们也不敢打包票能提到车。
张强再次来到亚市时,引来很多车虫关注,纷纷号称能提到车,让张强先交钱。他甩开这些人,直奔那家一汽大众特许经销商处。
销售顾问王敏告诉他,下午会有一辆速腾到店,但是红色的,已经有三四个客户要交定金。张强想买黑色的,加上有这么多竞争者,他感觉没啥希望了。
王敏说,以前速腾可以优惠三四千元,现在加价一万可能还没车,全北京市场都缺车。新宝来以前优惠1.8万元,现在也要加价1万元。
张强给老婆打电话,让她去给4S店挨个打电话,看有没有车。
纪录屡被破
一个小时后,老婆打了一圈儿电话,没有好消息。张强感觉很郁闷,准备考虑买别的车。
尽管气温下降,但昨天到亚市购车的人仍络绎不绝,很多未挂牌的新车被新主人开走。
冒着寒风,张强在亚市溜达,一家卖广本的销售顾问郭先生热情招呼他,向他推荐新车。
见张强不是太感兴趣,郭先生赶紧给他分析形势:再不出手,想买都难了,现在广本还有货;以前一天卖一辆车,近一个多月来每天卖三四辆车;以前买车有优惠,但最近优惠取消了,不过还不用加钱;再不买,可能就要加钱了。
这只是车市疯狂的一个小切口。亚市副总经理颜景辉说,本月的前22天,亚市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39.2%,环比11月增长43%,本月亚市出库量有望突破1万辆。最近几天,每天的成交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前每天是200辆左右,现在每天近600辆。前天,亚市单日销量655辆,创单日销量最高纪录。
颜景辉认为,如今的车市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包括优惠政策的退出、传闻中的限购令、官方总量控制的表态、传统的年终行情,导致车市销量大增长,甚至有钱买不到车。
缴税得买号
最终,张强没有买,换车型的大事还是得和老婆商量定夺。他的朋友齐盟(化名)则比较幸运,赶在前天买到了一辆新宝来。买好车后,齐盟准备到亚市一站式服务大厅内办缴购置税等手续。到了大厅,发现人声鼎沸,早就没号了。
昨天上午10点,他再次赶到大厅。在拿号的工作台前,已经挂出了提示:车购税下午号已发完,请明早9点来排队。
负责拿号的工作人员说,办税一天只有六七百个号,发完了就没了,有的人下午三四点就开始排队,才有可能排上第二天的队。
“怎么跟当年天通苑抢经适房似的。”齐盟很失望,准备离开。
很快,一名男子凑了上来,问“要号吗?”见齐盟感兴趣,该男子赶紧介绍,号早就被我们拿完了,如果要号就给1000块钱,现场带你去办,办好了再交钱。
齐盟不相信。该男子又说,他们一天帮忙办了六七十个,昨天已经办了20多个了,“不成功不收钱”。
齐盟仍然感觉不靠谱,而且觉得1000块太宰人。他准备从下午就开始排队,“如果明天还是排不到号,也只能找他们‘帮忙’了”。(本报记者 关囡 钱卫华 易靖 实习记者 徐冉 沈云芳 宋尚上)
评论:最要紧的是北京不能瘫痪
北京治堵,不管问题有多复杂、困难有多严重,都必须下决心治。
治堵方案正式出台,交通措施公开发布——这注定是市民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首堵”的名号就让北京不能承受,所有出行者怨声载道,世界城市的目标也因此遥远。北京的交通不能瘫痪,这是最要紧的。北京治堵,不管问题有多复杂、困难有多严重,都必须下决心治。这是政府的职责所系,是民众的利益所在,也是举国上下形成的最大共识。
为了这个目标,各方投入了极大精力,甚至作出了不小牺牲。北京仅限车令一举,每年大约就有上百亿的损失,这确需要掂量。社会舆论七嘴八舌,对治堵方案指手画脚,这也是慎重而非草率之论。民众怕限车令,畏日后路更难行,连日来扎堆买车,更多是迫不得已的咬牙。谁也不想主动制造拥堵,不想因为主张基本的出行权利而在客观上成为拥堵制造者。拥堵原因固然复杂,但管理方法和制度设计也很关键。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拥堵的受害者,权益的牺牲者。
治堵首先要讲科学,只有科学才能管用。正因此,舆论质疑治堵方案为何征求意见那么短、出台那么快,质疑有些措施太过模糊语焉不详,质疑有些办法适得其反更添堵,为的就是治堵政令更富科学性,能够真正对症。北京的交通再也折腾不起了,政令如果反复或失当,必致交通再染沉疴,世间只怕难有回春妙手。
为了共同目标,治堵还得讲公平,唯有公平方能服众。不是所有能缓堵的措施都可以拿来一块儿用,毕竟治堵关系各方利益,如果不注重措施的平衡性,使一些人得着出行方便,另一些人不能公平享受交通资源,更多的人必须付出更多代价,那么北京交通可能通畅了,但不少人心里却更堵了。正因此,大家关注无偿摇号的公平性,质疑征收拥堵费、停车费等的合理性,希望借此大力推动公车改革,都是希望治堵政令公平些、公正些。
北京治堵,举国关注。唯有更讲科学、守公平,才堪全国表率,以为堵城效法。相关报道见今天A05-A13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乔子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