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1日 09:1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20日,广东“两会”开幕。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主推的“幸福广东”,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的焦点话题。
“下午大家都把讨论点集中在了这个话题上。”广东省政协委员王巧云告诉本报,而相对于以往,如今明显偏向于民生话题。
在最近的广东省委全会上,汪洋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部署,是为广东“十二五”发展的核心任务。1月20日,《南方日报》发表了署名汪洋的文章《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这篇6300字的文章,系统地诠释了如何实现“幸福广东”。
该文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区域协调、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民主法治等8个着力点。“幸福需要公平、公正来保证,而降低贫富差距是当务之急。”王巧云说。
文中也直言,区域协调问题,是长期制约广东发展的最大短板,能否补齐这一短板,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建成幸福广东,这一“十二五”的重任。
“幸福广东”的阿喀琉斯之踵
民生工程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工程。
“在地方制定、执行政策的时候,‘幸福广东’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对本报分析,而民生是加快转型的根本归依,也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工程。
“今后,每年省里都要做几件改善民生的实事,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各市和省直各部门也要根据实际,切实抓几件改善民生的实事,并向社会公开承诺。”在省委全会上,汪洋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头戏。
实际上,广东各地经济基础明显的差异,导致实现“幸福”的路径不同。
“珠三角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型升级,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下,空气、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突出,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治理环境这个门槛绕不过去;粤东西北地区则需要在保持生态的基础上如何筹资,提高居民收入,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构筑经济基础。”汪一洋说。
而解决区域不平衡的问题,是广东实现“幸福”之路的一大着力点。
“要实现广东幸福水平的整体提升,区域不平衡就要补齐。否则光是珠三角地区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其它地区还处于贫困水平,谈何幸福广东?”汪一洋说。
实际上,2010年,人均GDP和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两个指标,粤东西北地区分别仅为珠三角地区的1/4和1/6,而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八项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支出,前者仅为后者一半水平。
这与广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提出目标——在2020年前把全省区域间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距控制在20%以内,差距还很大。
上述战略提出,届时要率先实现省内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等化。而这要以各地的财力为支撑——对于地方而言,钱的问题始终是最核心问题。
以河源市一个贫困县——紫金县为例,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为2.5亿元,加上省级转移支付,一年下来能用的钱大概是7个亿,但各类支出总和却超过了9.5个亿。缺口将近3个亿元。该县每年仅在社保上的县级投入就需要5000万元、医改为1个亿。
类似这样的地区,在粤东西北地区普遍存在。按照财政部核定的标准,广东共有53个县(市)存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缺口,缺口额达147亿元。
“只有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体制,同时保证基层的运作支出,才能实现‘底线均等’的目标。”汪一洋说。所谓底线均等,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公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上的基本公共服务。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推进区域发展差距呈拐点式转变。
汪洋也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推进包括财政体制改革在内的系列工作,以支撑广东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拐点式转变。
目前,广东的财政体制改革正在铺开。今年1月,广东省将省级与市县“四税”分配比例由“四六”提升为“五五”开。
这一改革的背景是,广东省级财政一直偏弱——2009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降至19.9%,明显低于全国23.5%和东部地区23.8%的平均水平。“此举将为省政权统筹全局增加砝码,意味着省里手上将有更多的资源倾向于粤东西北地区。”汪一洋分析。
在此基础上多收的钱,广东省财政厅也有了安排。该厅最近出台了《关于建立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旨在3年内解决这147亿元财政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