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首钢挥别石景山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1日 09: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月16日,寒风凛冽。家住北京市石景山模式口的徐立丰和家人们,在首钢厂区内的群名湖畔合影留念。数十只野鸭在仅剩的一小片没有结冰的湖面上游着,那么的依依不舍。

  这是徐立丰留在首钢的最后回忆,也是首钢留给北京的最后回忆。随着首钢整体搬迁,随之结束的还有石景山近100年的钢铁史。

  一个世纪前,京津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钢铁工业文明孕育在此。91年前,首钢诞生之时的中国,不能生产一吨钢。如今,“严控产能”、“大而不强”已成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词。首钢也不再为“首”——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技术创新,首钢已从中国钢铁工业的第一梯队,滑落至第二甚至第三梯队。

  1月13日,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宣布,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全面停产,这座拥有91年历史的钢城光荣退役。北京市规模最大的重工业集团、盘踞了近百年的“十里钢城”从此成为“记忆之城”。位于北京城西部的这片土地,将被重新定义。按照北京市发改委1月1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首钢原厂区将打造成制造业总部集聚区,首钢的老厂房也将成为动漫游戏城。

  石景山将恢复一个世纪前的宁静,而首钢将开始另一段产业升级之路。石景山从此是故乡。而散落至异乡的首钢,能获得让一座旧钢城脱胎换骨的机会吗?

  大迁徙

  首钢老工人程国庆清晰地记得石景山钢厂生产最后一炉钢的时间——2010年12月19日21时46分。

  那天傍晚,程国庆带着老父亲的遗像,和一家人来到石景山二炼钢厂1号炉前,亲眼见证首钢生产最后一炉钢。他们一家几代人,亲身经历了首钢炼铁高炉生产发展的变迁,这些冷硬的大高炉也被亲切称为“伙伴”、“战友”。

  像程国庆一家这样的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首钢石景山厂区就有30多万人。原首钢董事长罗冰生曾明确表态:“首钢实行整体搬迁的方案基本是不可行的”,原因之一就是职工安置。

  “当时认为,如果整体迁出石景山区,近10万在职职工将成为富余人员,将直接影响首钢现有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共计几十万人的生活。”一位首钢官员回忆道。

  除了职工安置问题,首钢搬迁也给北京市财政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首钢对北京市的社会贡献总额每年60亿元左右,首钢迁出北京,势必影响北京市工业经济总量。

  最主要的是,首钢搬家经初步估算的费用为500亿元,首钢无法承担这笔费用,钱从哪里来?

  能撼动首钢这个庞然大物的,显然是首钢以外的行政力量。几经博弈,2003年8月首钢同意搬家。

  800万吨产能的特大钢铁企业东迁至250公里外的河北曹妃甸,这是一个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史无前例的计划。

  资金当然是个最大问题,如果国家不给予支持,首钢“废旧建新”的浩大工程将完全成为对北京环境建设的补贴,从经济账上来算,肯定是一个完全亏本的买卖。

  首钢也尽最大力量为自身争取利益。例如,首钢在其搬迁规划上最重要的两大框架,一是北京地区不断压产直到停产,二是投资64亿元的冷轧项目仍放在北京建。后者既是作为北京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一部分,也是首钢在北京保留了未来最有价值的一块资产。

  首钢本身也没有在搬迁中损失多少产能。除了北京顺义区150万吨冷轧薄板的产能、曹妃甸京唐钢铁厂51%的股权,首钢还在河北迁安拥有700万吨优质热轧板卷项目,在河北秦皇岛拥有200万吨宽厚板项目。

  首钢搬出北京后,北京虽然失去了800万吨产能,但得到了宝贵的土地,每年还减少了1.8万吨固体排放物,失去的利税能从石景山新规划的第三产业收回来。

  百年钢铁史

  首钢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篇章。首钢搬离北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段历史的终结。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前后4年零3个月里,第一次世界大战让钢铁成为极其紧缺的战略物资,西方参战各国纷纷下令禁止钢铁出口,钢材价格暴涨。

  此时,受聘于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了张家口宣化区的龙烟铁矿。

  这一发现令北洋军阀政府的幕僚们眼前一亮。1919年,经过反复甄选,首钢的前身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最终被敲定在石景山的东麓落户,这个承载着实业救国梦想的宏大工程宣布上马。

  然而,这座被寄予民族厚望的钢铁厂,却在成立后的二十年里,没能炼出一吨钢铁。

  1937年,日本占领了龙烟铁矿公司及下属的石景山炼厂,经过一年多的修补,石景山炼铁厂第一炼铁炉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