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31日 10: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尼美舒利”事件曝“绝密文件”显示或有幕后黑手
网友追踪药业恶性竞争“迷踪”
“尼美舒利”事件又起波澜。(本报今年2月24日曾报道《尼美舒利:毒和效哪个大?》)3月27日,南方一些报业收到一封群发的匿名报料邮件,其中包含不少看似是企业内部交流邮件或短信的截图,文档标题更是夺目——“震惊:跨国药企这样鲸食民族药企——尼美舒利事件是这样炮制的”,历数某药业巨头策划“尼美舒利”事件的来龙去脉。29日,关于“尼美舒利”有幕后推手的报道见诸报端。
报料让“尼美舒利”事件出现反转态势——曾经被“千夫所指的坏人”,如今突然成了“惨遭陷害的冤枉蛋”。匿名报料者的身份不得而知,但乱局中,有一群网友自发形成“揭秘”小组,他们通过比对文本、视频,追踪“尼美舒利”事件背后所折射的药业恶性竞争乱局。
药业巨头“设局”被指始于去年9月
此前,曾有报道怀疑“尼美舒利”事件与药业巨头恶意打压“设局”有关。昨天,记者辗转获得报料邮件,发现其中的材料,似乎正是为此前的种种怀疑提供“背景资料”。
这份“报料”邮件附有一个压缩文件夹,里面是多份疑似公司内部交流信件的截图。其中一张名为“九月尼美舒利抵御工具包”的截图显示,“尼美舒利”事件去年9月已开始启动。按照“捍卫×××××发热领导地位,抵御尼美舒利”的计划,去年9月-10月中旬“通过拜访有尼美舒利的医院,告知尼美舒利不良反应和风险”;去年11月下旬“专门组织安全论坛,邀请全国尼美舒利目标医院关键客户参与”,目标是“停止尼美舒利在门急诊使用”。
另一张截图显示了该论坛计划邀请的部分客户名单,记者看到,涉及医生职位的有药剂科主任、儿科主任、院长等,而尼美舒利在这些医院的月销售有的达到1000片,有的达到2000包,有的是3000支不等,表格上注明的“达成目标”是:“停药”、“阻止尼美舒利进药”、“儿科不处方尼美舒利”。
此外,还有一张名为“2010儿童用药安全国际论坛——十一月份尼美舒利抵御计划”的截图,配有内部邮件提醒:“会议级别非常高,花费也达到200万之多……此次会议希望能帮助我们达到对尼美舒利伤筋动骨的打击,为明年铺垫好增长的种子!”
巧的是,名为“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会议确实在2010年11月26日召开,该跨国公司恰恰承担了“独家赞助”角色。
民间质疑“被裁减的报道”
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去年11月召开,但“尼美舒利”事件爆发在今年2月。在各大媒体转载“尼美舒利”事件的同时,一些网友开始质疑舆论上“被裁减的报道”。
3月,有网友发现,尽管众多报道都打出“央视曝光尼美舒利夺命”的标题,但是央视在事件之后对“尼美舒利”多次的“正面报道”,却被淹没在网络社会中。
“为什么这些事后追踪报道都没人看见?为什么负面报道被疯狂转载?”有网友提出质疑:是否有人在用“百度竞价”操作稿件的“沉浮”?
此后,又有网友爆出“看某某公司如何搞掉尼美舒利”的帖子。根据线索,记者发现,关于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报道在网上依然可以找到“阿司匹林、尼美舒利、安乃近等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临床专家的普遍关注”。但在这篇报道被大量转帖的过程中,标题却演变成了“尼美舒利不良反应引起各方关注”。更令人玩味的是,报道中“专家也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某某、某某药品(均为某药业巨头的药品)是用于儿童退烧的首选安全用药!”这句话,特地用了醒目的红色字体。
在网友看来,这些“题不对文、打击对手、强调自己”的举动,有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为何“媒体代专家发布不良反应”
最让网络论坛炸开锅的疑问是:乱局中,权威部门始终没有说“尼美舒利有问题”,媒体却众口一词地说尼美舒利“有害”,“难道大众媒体日后要代表权威部门发布不良反应?”一网友尖锐指出。
2月18日,事件爆出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表示,从目前的不良反应监测来看,未出现异常情况,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正在组织专家对其安全性做进一步论证。各地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均反映没有收到“重大不良不应”。
有网友为此列出3个疑点:第一,找不到尼美舒利致死等重大伤害的受害者;第二,媒体始终固执地与专家意见相左——此前,媒体曾报道上海儿童医院医务科科长方明俊说尼美舒利颗粒是临床常用儿童解热镇痛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也认为,尼美舒利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同类药物相比,解热镇痛作用起效更快,不良反应也相当;第三,媒体与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对着干”——“根据媒体报道,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佛山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表示,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和胃肠道反应,暂未见儿童肝功能、死亡等严重病例。既然相关部门未见重大伤害,媒体肯定的结论从何而来?”
也有网友发现,其实媒体并非一边倒地攻击尼美舒利,“但在海量信息的社会中,一些报道可能被有意放到了搜索引擎5页、甚至10页之后。”网友大胆推测。
本报记者 唐闻佳
尼美舒利事件进展
缘起:2010年11月26日
“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有中方专家在会上透露,“尼美舒利在治疗儿童退烧方面,从2004年到2010年,共发生不良反应4703例,其中死亡3例”。参会的某中央媒体报道,被少数几家媒体转载。
爆发:2011年1月至2月
在一些育儿论坛,“尼美舒利”被冠之以“夺命退烧药”,央视关于论坛的报道被反复转载,紧接着全国各地媒体采用这个说法。
微弱的“正名”声:2011年2月中旬
2月19日,CCTV13频道,也就是新闻频道播出了标题为《尼美舒利仍可用但应严遵医嘱》的新闻报道,大意是公众不必对尼美舒利恐慌。药监局表示仍可用,其副作用和其他解热镇痛类退烧药不良反应相当,但要遵照医嘱或说明书,用于一岁以上儿童。
2月19日,央视报道:关注尼美舒利,孙忠实称“药物没问题”。
质疑发端:2011年2月-3月
2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在报道尼美舒利事件中指出,一位“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与会者透露,“该论坛的赞助方正是某制药巨头,该公司邀请了某中央级媒体。会后,正是该媒体对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报道。”这一猜测所占篇幅不大,且再没有其他佐证。
峰回路转的“邮件门”:2011年3月下旬
3月27日-29日,包括羊城晚报、新快报在内的全国多家媒体先后收到一封名为“报料”的匿名邮件。邮件公布了大量看似是公司内部交流邮件、短信的截图,内容直指,“曾一度引发大众心理恐慌的尼美舒利安全性炒作事件,是一起由尼美舒利竞争对手某跨国药企精心策划的商战”。事后,有媒体致电国内尼美舒利最大的生产商海南康芝药业,该公司表示对“邮件门”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