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合肥武汉争夺白色家电中心 紧抓产业转移机遇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1日 07: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4月7日,合肥市徽州大道上,行人熙熙攘攘,绿带掩映下,BRT公交来去匆匆。

  当地人都清楚地记得,这条道路曾两次更名。1994年,需要改造的徽州路面临资金困难,来此投资的家电企业美菱公司捐资修路,合肥市政府遂将此路更名为“美菱大道”。

  在合肥,与此相似的还有另一条“荣事达大道”。如今,合肥市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白色家电产量已跃居全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之首。目前,合肥出产的家电已占据全国近25%的市场份额,产量和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出让道路冠名权的引资时代悄然滑过。在见证了产业雄起和城市换颜的光辉岁月之后,“美菱大道”和“荣事达大道”先后复名为徽州大道和阜阳路。

  5年的时间,能改变一个产业的生态,也能改变一座城市的地位。

  今年湖北省“两会”上,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径直向武汉市的全体代表发问:“现在全国的白色家电中心不在武汉,也不在北上广深,而是在合肥,为什么?”他直言,“这说明我们解放思想还不够,这个白色家电中心,可以说是拱手让人的。”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合肥、武汉市官员均认为,在产业转移和新区域政策的大背景下,先天的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已不再是招商引资的主要看点,相对而言,配套基地建设、产业集群式引资战略、以及投资环境等“软实力”,才是产业选择落户的重要因素。

  1. 白色家电中心之争:两座城市的此消彼长

  十年前,如果问起中国家电制造基地在哪里时,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会有明确答案:北青岛、南顺德。

  而如今再问起时,他们会告诉你:青岛、顺德,还有合肥。

  这是本世纪初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一个突出案例。合肥市政府提供给本报的官方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合肥市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件大家电产量由1300万台(套)上升到4224.2万台(套),超过了青岛和顺德,跃居全国第一。

  2010年,合肥市的家电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当地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目前,合肥家电拥有3个国际品牌(三洋、海尔、格力),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美菱、荣事达、海尔、三洋、格力、美的、长虹、华凌),品牌聚集度高居全国首位。

  国家级家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家电信息(检测)中心、国家级家电回收中心、以及国家级家电产业物流仓储中心,均先后落户合肥。

  在强大的产业“磁力”下,去年年底,首个家电国家级质检中心花落合肥;与此同时,包含6个专业工作部和13个专业实验室,全国第一个黑、白两系列家电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建。

  自此,安徽所有地区的家电企业都不必再为了给产品贴上认证标签而东奔西跑。

  “质检中心落地后,将为安徽带来产业聚集效应,这将使合肥在行业内拥有更多 ‘话语权’。”合肥市招商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然而,记者了解到,这个质检中心也曾被武汉市力主申请过。早在合肥之前,武汉市质监局已于2009年10月就启动了家电国家级质检中心落户武汉的申请,在合肥启动这一申报工作之后,由于产业配套较弱等种种原因,武汉市的申请工作即告流产。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身处武汉的官员们一定不愿眼看到手的“中国白色家电中心”花落旁家。这座与合肥相邻不到两个小时车程的工业重镇,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拥有荷花洗衣机、莺歌电视、长江音响等一批响当当的家电品牌。

  而彼时的合肥,尚被喻为“中国最大的县城”,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区位优势,几乎无法与武汉相提并论。

  然而,坐拥交通、科教、产业基础等先天优势的武汉,却先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品牌衰亡、如今又在全国性的产业转移中感受到来自邻省崛起的巨大压力——2010年,合肥的家电产业产值突破了1000亿,而武汉只有300多亿,从昔日的家电强市沦为沿海产业转移中的配角。

  两座城市的产业史是在90年代开始被改写的。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合肥美菱引进意大利梅罗尼公司的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同时,荣事达引进日本三洋的生产线,合肥美菱与荣事达等两大知名品牌由此诞生。

  不过,随着九十年代初期家电业完全竞争时代的来临,长虹、海尔等品牌的崛起,加上当时内陆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体制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通病,在大浪淘沙的市场化竞争中,合肥和武汉的众多本土家电企业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