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3日 07: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第一部:研报照搬招股书
当一家企业IPO成功过会后,券商研究员便开始出具“新股报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几乎对所有新股,券商都出具过这种报告。但其内容有的不像是研报更像是广告。
比如,在描绘海普瑞(002399)(39.38,-3.44,-8.03%)(002399,收盘价39.38元)时,国都证券称其为“全球肝素原料药行业的领跑者”,天相投顾认为其是“笑傲全球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商”,而一向严谨的中金公司也称其为 “质量奠定基业,危机成就发展”。
“其实,新股报告不看也罢,因为研究员根本没有调研过。”对于券商的新股报告,东北证券(000686)(21.13,0.13,0.62%)一位研究员曾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上市前期,拟上市公司处于静默期,机构研究员不能前去调研,其研报的所有内容都来自招股说明书,所以这类新股报告的可信度不足,不看也罢。
然而,广告式的新股报告却扮演着推升股价的角色,这调动了市场情绪,也可能误导了市场的判断。
比如,在东方财富(300059)(37.330,0.23,0.62%) (300059,收盘价37.33元)上市前,各券商都誉其为A股首家门户网站上市公司,由于在细分行业中不具备可比性,其上市后短短13天,涨幅就高达150%,对应2010年市盈率近300倍。然而,若仔细归纳,东方财富实际上可以划归为传媒股或科技股,其行业平均市盈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上百倍。
正是在新股报告的广告式热情吹捧下,新股的发行价或上市初期的价格往往被炒得过高。
第二部:疯狂推荐
新股上市后,三部曲进入第二部。此时,新股将陆续公布最新的财务报告,机构也能够前往公司调研。然而,此时的研究报告就靠谱了吗?
以沃森生物(300142)(97.130,1.10,1.15%)(300142,收盘价97.13元)为例,平安证券分析师凌军在2011年2月14日发表《沃森生物调研简报》,给予公司“强烈推荐”评级。他认为,2011年~2013年新产品会增厚业绩,在此背景下,公司2010年~2012年EPS分别为1.51元、2.57元、3.69元。
2月18日,沃森生物获得“乙肝疫苗获临床试验批件”,凌军再次发布“强烈推荐”评级。
3月1日,凌军又发布题为《2+10成就伟大公司,11年业绩有望超预期》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沃森生物2011年上市产品业绩有望超预期,后续产品2011~2013年显著增厚EPS,新药典、新GMP双重利好上市产品。对此,他上调了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别为1.54元、2.56元、3.70元。
然而,凌军在半个月内三出研报并没有给予股价多大支持。沃森生物的股价长时间在120元处横盘,较最高价始终有着约20%的距离。而就在第三份研报出炉后不久,沃森生物的股价结束横盘继续下跌,1个月内下跌了20%。
4月27日,凌军又发布了第四份研报《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将该股的评级下调至“推荐”。有意思的是,当初凌军看好公司的理由“新药典、新GMP双重利好上市产品”,变成了“新药典、新GMP对一季度业绩有所影响、新产品2011年业绩贡献较小”。
对于前后观点截然相反的论断,市场不禁要问,如此研报可信度到底有几何?
第三部:下调评级
随着百元股“破百”甚至暴跌,原先大举看好该股的机构们采取了两种应对方法,一种是展开了研报的“杀跌”——降低评级;一种是不再出具该公司的研报。
以海普瑞为例。3月28日,国信证券分析师贺平鸽点评了海普瑞的2010年年报。在报告中,他认为2011年肝素粗品和肝素钠原料药价格保持高位震荡,海普瑞2011年公司因产能瓶颈预计增长20%,2012年产能释放,业绩重回高增长,预计增长45%。在此背景下,预计公司2011年、2012年EPS为3.63元、5.26元,同比增长20%、45%,维持“推荐”评级,并称目前估值较为合理。
然而,仅仅20余天后,4月19日,由于海普瑞一季度业绩同比下滑了39.11%,贺平鸽在点评海普瑞2011年一季报时,观点出现了180度转弯。他指出,2011年,海普瑞因为产能无法释放,价格下滑,预计净利润下降20%。2012年下半年产能逐步释放,价格继续下滑,预计净利润同比持平。2011年、2012年EPS分别为2.41元、2.42元(相当于增长-23%、0.4%)。考虑到公司IPO扩产项目建设低于预期,仿制药获批后肝素钠原料药下行压力加大,下调投资评级至“回避”。
股价在高位“推荐”,股价下跌后便“回避”,这种研究报告和追涨杀跌无异。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研报在杀跌后好歹还会有个观点,更多的情况是,不少在前期大举“推荐”的券商,在股价暴跌后出现了类似深套后的反应——竟然“失声”了。
比如,中信证券(600030)(13.23,0.00,0.00%)和信达证券在2010年7、8月间均对汉王科技(002362)(25.41,-0.29,-1.13%) (002362,收盘价25.41元)予以“持有”评级,然而,股价随后的跌幅高达55%。在此背景下,这两家券商没有出具汉王科技的进一步报告,也未提示任何风险。
“估值太高了肯定不看了啊。”对此,一位券商行业研究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一只股票鲜有券商出具研究报告,多半是两种情况:要么是该公司质地太差,无人问津,这种以低价股、ST股居多;要么就是该股估值太高,研究员已将其从股票池中剔除,这类股自然以高价股居多。
研报和股评“黑嘴”有一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不少研究实力强劲的大券商也会出现推荐之后股价便见顶的情况。这和所谓的股评“黑嘴”的表现有得一比。
比如,如果根据国信证券的研报来操作海普瑞,投资者将损失惨重。3月28日当日,海普瑞的股价在大幅高开后并短暂上冲后一路走低,此后,海普瑞的股价开始阴跌。虽然在4月19日,贺平鸽发布了“回避”评级报告,但此时,投资者面对的是两个“一字跌停”,6个交易日跌幅超30%。
同样类似的“黑嘴”事件还发生在汤臣倍健(300146)(102.990,1.59,1.57%)(300146,收盘价102.99元)身上。2010年12月22日,招商证券(600999)(18.39,0.05,0.27%)分析师董广阳、朱卫华出具了汤臣倍健 《高屋建瓴 快速复制》的研究报告,给予其强烈推荐-A评级。在该报告中,他们依据一份与公司的“问答”得出研究结果:该股发行价110元、首日定位符合预期,依据2012年业绩50倍PE,给出一年的目标位为212元。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该报告问世的第二天,汤臣倍健的股价便大跌5.86%并一路下跌,至今跌幅接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