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CPI连连“破五”,股市也在不停地震荡,理财市场变得更难把握。许多投资者在迷茫中寻找投资渠道,银行理财产品用不断攀升的收益率吸引着他们的目光。可事实上,这些理财产品并非抗通胀英雄,超过九成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在与CPI的赛跑中败下阵来。银行理财人士提醒,靠单一的理财产品对抗通胀不靠谱。
现象 理财产品收益不及CPI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像夏日的气温一样,热度逐渐增加。各家银行向投资者抛去了一块又一块的“馅饼”,那么,银行为投资者准备的美味“馅饼”究竟有多香?
上月初,李先生在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投资期28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3.2%,是7天通知存款利率的1倍多,且收益稳健、风险低。考虑到中短期内仍有加息预期,手中又有点闲钱,李先生花5万元购买了一款该产品。
前天,产品到期后连本带息结算到李先生的账户上,让他颇感意外的是,账户余额由原来的5万元变成了50122.7元,近一个月的投资收益仅122.7元。李先生有些哭笑不得。
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像李先生这样把闲钱用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不在少数。
然而,理财产品真能跑赢CPI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年3月、4月,CPI指数分别达到5.4%、5.3%,而根据普益财富数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今年年初投资的仍在运行和已经到期的理财产品中,93%的产品无法跑赢CPI。
溯源 实为“吸储”大战
央行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4月末,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而同期,根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5月25日,共有308只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其中,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更加明显,不仅有总体数量上的增加,产品发行银行也有明显增长,而这正与近期银行揽储压力直接相关。
“存款大幅减少,也是银行频发理财产品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就是老百姓怕钱越来越不值钱,希望通过理财产品能尽量多拿点收益。”北京银行理财师王薇表示,4000多亿的资金,对于对资金有热切渴求,又迫于存贷比压力的银行来说,损失显然不能忽略。于是,一批批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不断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