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新华网上海6月14日电 (记者 沈而默、王涛) 在创下34个月新高的CPI公布当日,中国央行亦再度出手回笼流动性。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本轮调控以来的第12次、今年以来第6次调升,仍保持了“一月一调”的节奏。此次调整后最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
多位专家分析认为,当月到期资金量、外汇占款可能较高,加上高位运行的通胀压力使得流动性回笼压力加大,导致央行在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方面力度不减。
“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符合预期,主要是因为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较大和新增外汇占款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专栏)表示。此外,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再现“倒挂”,公开市场回笼再度面临困难也是重要原因。
同时,流动性作为通胀产生的源头,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努力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成为控制通胀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在当天下午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时点上与以往不同,但是应对通胀回笼流动性的目标也非常清晰,也已经在市场的预期之中。
根据央行13日发布的5月份金融统计报告,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6.34万亿元,过剩的流动性仍然需要继续回笼,而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将冻结资金3800亿元左右。
今年前5个月,中国央行不断收紧流动性,已经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进行两次加息,然而CPI却在调控之中不断上涨。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表面上看CPI越调越涨,但是如果没有这样持续的货币回笼,很可能出现“不调更涨”的局面。“货币因素是导致通胀的源头,因此从去年以来对于货币供应的调控应当继续。但是货币调控有其滞后性,我们不能指望宏观调控对于通胀的影响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或将长期面临着通胀压力。从全球范围看,本轮通胀在新兴市场具有普遍性,因而更可能是发达国家货币泛滥以及资源瓶颈约束对供需产生的双重影响。
对于再度选择通过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型工具进行紧缩,市场略有分歧。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对于加息工具的使用由于经济放缓而更趋于谨慎,而公开市场回笼由于利率倒挂出现乏力局面,使得存款准备金率不得不成为回收流动性优先选择的手段。
国泰君安宏观数量主管姜超认为,由于目前经济增速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因此加息可能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价格型工具的使用会有所顾虑。同时,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达到6010亿元,对公开市场回笼资金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准备金率的上调将减缓后期数量回笼的压力。国信证券债券研究员李怀定表示,从公开市场资金的到期结构来看,6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有利于公开市场的顺利展开,减小后期准备金率再次上调的压力。
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在M1、M2以及新增信贷都已经保持平稳的情况下,数量型工具的使用不应该过于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