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也谈中小企业融资难 时报观察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8日 05: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李庶民

  记者李庶民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不过,最近似乎又有了新的解读———有人认为,宏观调控收紧、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造成银行信贷投放减少,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因此质疑货币政策“超调”,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年来,各界人士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探讨不计其数,不过,众说纷纭之中,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似乎存在矛盾之处。比如,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到底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经济行为,还是一种慈善性的道义行为?如果是出于盈利目的的经济行为,那为什么很多银行总爱把支持中小企业当做“履行社会责任”的业绩来宣扬?如果是“赔本赚吆喝”的慈善行为,那为什么很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经常从“转变观念”、“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角度来劝说银行扶持中小企业?换言之,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到底图什么?

  把经济与政治两重因素搅在一起,似乎有点让人迷糊,不过,现实国情中经济与政治的微妙关系,确实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密切相关。经济与政治哪个更重要?一方面,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一心一意谋发展,显然,经济是第一位的。但另一方面,现实中每当政府官员表示对某件事情的重视时,又总是强调“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或强调“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似乎还是政治比经济更重要。

  中小企业为什么融资难?企业的“大”与“小”只是表面,而背后所有制的“公”与“私”才是关键。一个事实是: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而大型企业多是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正与现实中经济与政治的微妙关系密切相关。

  在经济方面,与大型国企相比,中小企业明显缺少赚钱效应,而且风险更大,银行自然没有动力支持中小企业。但问题是,中小企业为什么不赚钱?回想改革开放之初,不恰恰是国有大企业缺乏活力、效益不高,而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焕发了巨大活力吗?但从上世纪末以来,大型国企一方面通过改制重组、下岗分流等方式甩掉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另一方面牢牢把住垄断领域,获取巨额利益,而中小企业在“国进民退”、政府税负、人力成本等挤压下,越发缺少生存空间,盈利水平下降。

  在政治方面,目前仍存在对中小企业的某些偏见和歧视。目前,国有大企业负责人仍具有“官员”性质,政府对国企的人事任命有发言权,国企领导与政府官员也时常相互调任,因此,在一些官员心中,民企是自主发展的,在很多问题上可能“不听话”,而国有大企业才是“自己人”,“亲儿子”,更加可靠。而银行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金融机构,虽已是股份制运作,但在对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方面,很多时候还是要给地方政府一些“面子”,而不能完全独立决断。

  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要从上述体制机制问题着手。经济层面,就是要让中小企业更赚钱、更有效益,从根本上让银行主动自愿地支持中小企业。政府需要做的,就是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两个“36条”,打破玻璃门,让中小企业与大型国企平等竞争,同时,在税收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减负。同时,政府、金融机构要建立小企业培植、培训机制,让小企业建立健全账本,规范财务,还要创新小企业贷款、担保等机制,逐步满足小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

  我们从危机中走来,如今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属不易,这是艰难权衡的结果。当年部分人士对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的质疑言犹在耳,如今,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又有人质疑货币政策“超调”。任何政策都有利弊,货币政策宽松一些,中小企业的钱袋子或许也能宽松一些,但大企业、融资平台的钱袋子将更加宽松,这其中的“跑冒滴漏”就可能更多。货币政策并非不可以讨论,不过还是应该多一些长远眼光,不能看到通胀,就指责“过度宽松”;看到融资难,又指责“超调”。分析宏观经济,需要多一些“定力”,少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躁,不要指望包治百病的药方,而要耐下心来多解决一些经济结构和体制机制问题,这才是解决包括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内的宏观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