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昨天,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工作人员演示使用二代身份证刷卡进站。新华社发
本报讯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开通日期最终敲定。昨晚,铁道部发布消息,京沪高速铁路定于下周四,即6月30日下午3点开通运营。
根据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昨晚发布的开行方案,6月30日下午3点,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同时开出京沪高铁首趟高速列车。其中,北京南站首发G1次动车组,13点50分开始检票,14点20分停止检票。同日,经京沪高铁,北京南站发出12趟至上海、杭州、济南、南京等地的动车组。
今天9点起,京沪高铁车票开始发售。旅客可通过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www.12306.cn)、车站售票厅、车票代售点等多种途径购买京沪高铁车票。
采用网络购票的旅客,用二代身份证购买电子车票后,可以不出纸质车票,直接凭借二代身份证进站。
此前,铁道部已公布京沪高铁全程票价和各站之间的票价,京沪全程票价最低410元。根据京沪高铁运行安排,北京南站始发的京沪高铁动车组将有69对。
京沪高铁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是我国快速铁路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交配套
北京南站15条公交线加车
本报讯(记者邓杭)京沪高铁即将开通运营。公交集团昨天表示,15条始发和途经北京南站的公交线路将增加线路配车,一旦高峰小时线路出站车辆平均满载率达到30%,车辆将缩短发车间隔。
京沪高铁开通初期,预计进京客流将每日增加5.7万人次,日到发客流总量将达20万人次。为此,529路、652路、20路、72路、102路、106路、458路、特8快外等线路将各配备2部机动车。
>>订票
1.春运高峰期,旅客凭有效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护照),一次可订同日期、同车次、同席别的车票3张。
2.其余时间根据客流淡旺季进行调整,最多一次预订车票不超过9张,订票次数不限。
3.实名制车次一个有效证件,一次只能订购1张票。一次订票最多5张,即不超过5个不同证件订票(春运期间限订3张)。一张有效身份证件同一乘车日期、同一车次、同一乘车站只能购买一张实名制车票。
>>取票
1.订票成功后,市民可凭订单号、订票时的证件原件在北京铁路局管内任一车站指定窗口或车票代售点取票。
2.电话订购学生票,取票时需出示学生证,刷学生优惠卡取票。
3.电话订购残疾军人票,持有效证件到车站指定窗口办理取票。
4.旅客由他人代取车票时,须同时出示订票人和取票人身份证原件。
5.订票成功后,系统生成订票单,旅客需注意系统语音提示取票时间,超过保留时间订票单自动取消。
>>收费
1.市民拨打95105105接入电话订票系统,电信运营商按规定收取本地市话通话费用,无其它增值费用。
2.在车站指定窗口取本站始发车票时,不收取票价以外的任何费用;取其它车站始发的车票时,收取5元异地购票服务费。
3.在代售点窗口取票时,按国家计委、铁道部《关于规范铁路客票销售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0〕146号)的规定办理,只收取5元/张的客票销售服务费。
■铁路调图
京津城际将增40对
本报讯昨天,记者从北京铁路部门获悉,7月1日起,铁路运行图将调整,北京站将增开一对至泰州的特快列车,一对至牡丹江的快速列车。此外,京津城际日开行列车将由70对增加到110对。
北京站将新增列车2对、变更列车2对,北京西站变更列车等级2对,北京北站变更列车1对、停运1对。
此次还将北京南站京津城际列车调整为110对。据了解,目前京津城际工作日开行的列车为70对,周六日开行75对,小长假、春运、暑运期间为100对,目前到武清的为11对。
>>京津城际调整
北京南至天津一站直达动车组80对(车次C2001/2-C2159/60)
北京南至天津武清一站停车动车组20对(车次C2201/2-C2239/40)
北京南-天津-塘沽动车组10对(车次C2271/2-C2289/90)
>>新增列车
◎北京-泰州特快列车
T215北京19:38开泰州次日8:59到
T216泰州20:05开北京次日9:43到◎北京-牡丹江快速列车
K295北京11:56开牡丹江次日9:14到
K296牡丹江12:20开北京次日10:40到
◎北京西站变更等级旅客列车2对
北京西-安庆1427/8次,变更为快速列车,车次为K1071/2次
北京西-阜阳1621/2次,变更为快速列车,车次为K147/8次
>>变更运行区段◎北京站变更运行区段旅客列车2对
太原-沈阳北K1112/3K1114/1次运行区段变更为大同-沈阳
北京东-承德6417/8次运行区段变更为北京-承德◎北京北站变更运行区段旅客列车1对
北京北-隆化4449/50次运行区段变更为北京北-承德,车次改为4471/44473/2次◎北京北站停运列车1对
北京北-滦平6453/4次停运
>>变更等级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均据
本报记者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