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业界人士指出,国内极为脆弱的银行业负担庞大的坏账,势将对经济成长及改革造成伤害。
中国官方所公布的银行坏账总金额为2200多亿美元,不到标准普尔估算金额的一半。
中国式房贷危机上演的几率虽然不大,但若楼市严冬再持续一年半载,银行坏账上升和盈利受累恐怕难以避免。作为各家银行的重点客户,房地产业在调控趋紧之下疲态渐显,也成为银行业的心腹之患。
中国银行业的坏账问题已成为坊间关注的热点话题,业界人士指出,国内极为脆弱的银行业负担庞大的坏账,势将对经济成长及改革造成伤害。根据标准普尔的估计,到2010年底为止,中国银行业的坏账总金额高达5000亿至6500亿美元。不过中国官方所公布的银行坏账总金额为2200多亿美元,不到标准普尔估算金额的一半。
有消息称,源于2009年初经济刺激计划的问题贷款形成的第一波浪潮即将对中国的银行系统发起冲击。政府决策层正在考虑为向地方政府借贷机构发放的大约2万亿-3万亿元的贷款承担责任。如此规模的经济救助计划是令人吃惊的——它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这种情况还是近期被外界知晓的。之前,中国各家银行经过审计的账户显示,它们的不良贷款已经大幅下降。
然而,许多迹象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坏账率已大大升高。两年前,为拉动内需,在4万亿元中央投资的驱动下,各家银行争相开闸放水,信贷财政化迹象十分明显;银行“垒大户”愈演愈烈,资金大量流向国有经济体和基础设施项目,贷款集中度风险十分突出。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信贷资金还拐弯抹角地进入了股市、楼市,助长了资产价格泡沫的不断膨胀,拉高了通胀风险。
实际上,各家银行的信贷类型较为相似,并且贷款组合的行业集中度也超出想象。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根据已披露数据测算,该行业相关贷款额占国内银行业总贷款投放量的25%至30%。2009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快速上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天量资金驱动的,而天量资金大部分又是来自于国内银行业。
因此,一旦预期发生变化,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与震荡将使其背后的信贷风险逐渐浮出水面,这不仅仅包括个人资产的缩水和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更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新一轮坏账潮可能被点爆。随着房价超出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政府决策机构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遏制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市场。但这些举措似乎对压低房价收效甚微。
换个角度看,如果打压楼市的政策真正奏效,那么中国楼市有可能崩盘,届时将给银行带来灾难。随着中国楼市寒意加深,银行业与地产业一荣俱荣的燃情岁月渐成往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启示,中国房地产业一旦出事,就会产生整个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那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因为许多迹象表明,中国楼市有可能朝这个方向发展。中国式房贷危机上演的几率虽然不大,但若楼市严冬再持续一年半载,银行坏账上升和盈利受累恐怕难以避免。作为各家银行的重点客户,房地产业在调控趋紧之下疲态渐显,也成为银行业的心腹之患。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的事情。当时,中国银行业曾经吞下过把贷款集中投向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苦果。虽然各方对上一轮银行坏账的具体数额各方估算不同,但保守估计也在3万亿元以上,占当时GDP的30%左右。为此,政府不得不先后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商业银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还采取了用外汇储备注资商业银行的办法,通过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制,把银行包装上市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金的不足。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期间的一些手段已经突破了当时法律的界限(比如用外汇储备注资商业银行)。而且,从实践来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只收回了20%至30%的不良贷款,大量的不良贷款都是通过财政补贴和央行增发货币解决掉的。这意味着,此前滋生银行坏账的土壤并未得到有效治理。
现在,中国银行业的麻烦又来了。如果政府今后为向地方政府借贷机构发放的大约2万亿-3万亿元的贷款承担责任,那么救助计划的规模还接近于2008年最初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这项计划是否有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有一点却是无法回避的,这一计划将给银行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坏账的大量上升。眼下显而易见的是,银行业虽然化解了十多年前的坏账疾病,然而,政府仍采取治理那场“疾病”的方法,因而有可能使银行业今后的坏账疾病日益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