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地震影响远未消散 日本经济危险和机遇并存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1日 10:1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报记者 吴心韬

  3月11日的大地震给原本孱弱的日本经济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一方面,灾后重建将促使政府和私人部门加大投资,进而拉动经济走出谷底;另一方面,地震本身及其引起的其他次生灾害影响还远未被消化殆尽,经济仍存不稳定风险。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日本经济或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实现“V”型反弹,并在2012财年(始于2012年4月)加速增长。同时,日本央行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为经济复苏提供宽松“弹药”,直到确认日本经济已重新步入“温和复苏”轨道。

  供应链恢复快于预期

  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汽车是日本出口的主打产品之一,占据日本出口总额的较大比例。日本汽车制造业的表现也一直是日本经济的风向标。

  日本汽车制造业巨头丰田汽车公司近日宣布,将在7月中旬新招聘4000名工人,准备在10月提高汽车产量。此前,因供应链的恢复快于预期,丰田已将其全球生产线的全面恢复预期时间提前了两个月。

  日产汽车公司也表示,将新增200名临时工人,以提高公司产量。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表示,日产目前的产能已经接近地震前的正常水平,公司有望在10月之前完全恢复产能。

  事实上,不单单是汽车业,日本制造业在“3·11”大地震后的恢复能力远好于预期,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在经历3月的环比大幅下滑15.5%后,4月和5月连续两月环比上涨。其中,交通运输工具部门5月产值环比大幅增长36.4%、信息与通讯电子设备部门环比增长14%。

  除了制造业,日本近期的国内消费状况也有所好转。其中,5月日本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2.4%,为连续第二个月增长,表明居民支出意愿在提高。

  日本政府预计,随着供应链的逐步恢复,企业雇佣人数增加,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和国内需求将持续得到改善,进而拉动整体经济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V”型反弹。当然,在取得正增长之前,日本经济将在今年第二季度继续消化地震带来的影响,日本政府下属经济规划协会预计,日本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或将同比萎缩3%,而一季度该数据降幅为3.7%。

  夏季电力供应成瓶颈

  进入6月,日本开始进入夏季。按以往传统,夏季通常是日本经济旺季,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日本居民将增加空调、冰箱、液晶电视和电子产品等消费,从而拉动整体内需增长和企业效益的提升。但今年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大地震导致了日本大范围的限电。

  据日媒报道,日本首都圈城市以及东日本地区都出现用电高峰,整个东日本的电量负荷接近极限,负责东日本主要用电供应的东京电力公司决定将夏季限电计划提前到7月1日实施,除铁路外,所有用电大户和企业都必须节电15%。

  与此同时,位于日本西部的大阪市政府也决定将关西电力的股票红利全部用于节电。大阪市政府目前持有关西电力9%的股份,是关西电力最大的股东。大阪市政府考虑让街头照明灯泡实现LED化,开发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并计划促进普通住宅和工厂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事实上,日本每年夏天都有限电措施,采取从工厂到居民住宅统一节电。而今年受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日本国内的大部分核电站运转被迫叫停,转而采取火力、风力和水力发电,使得日本全国普遍电力供应紧张,从而不得不提早进入“夏季限电”。

  野村证券日本首席经济学家木内登英表示:“尽管电力短缺成为日本工业生产严峻瓶颈的可能性在减少,但我们仍然预计日本夏天的工业产出将会下滑,特别是在7月,节电政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将达到最大。”

  政策仍将全面宽松

  目前,各界对日本灾区重建工作持续性和中期财政整顿工作仍充满担忧。原因很简单——日本灾后重建资金捉襟见肘,新增国债不可避免,但日本总债务水平已占到GDP的213%。

  在5月初通过的2011年度第一次补充预算案中,总额为4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来源资金已是东挪西凑,而第二次补充预算案的规模更是被业界预计将超过10万亿日元。这意味着日本执政党——民主党势必通过修订相关发债法律筹集重建资金,并给出未来削减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赤的路线图,以稳定国债市场。日本政坛目前的不稳态势实际上已经危及日本灾后重建以及经济在下半年实现反弹的预期。

  在这背景下,日本央行实际上正“独撑”经济大局,通过购入金融机构手中持有的政府债券、交易所交易基金、日本房地产信托基金和公司债券等非常规手段来稳定金融市场;同时为灾区金融机构提供低息紧急贷款,帮助企业生产恢复和地区经济建设。分析人士认为,在短期内,如果日本经济未能恢复至温和复苏轨道,日本央行仍会继续保持其所谓“全面宽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