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纯电”还是“混动” 新能源汽车产业左右摇摆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6日 07: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关于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侧重“纯电”还是“混动”的争论再起波澜。

  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对于“把握一次重振中国汽车工业的机会”和“发展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兴产业”而言却绝不简单。

  虽然在这场争论开始后不久,工信部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表态“新能源技术路线之争根本不存在。”但在业内,《经济参考报》报道中曾指出“管理层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基于产业化基础’和‘基于能源安全’的思路不同”早已不胫而走。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人士认为,“业内对此理解的背后不但与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有关,更与汽车企业自身的利益有关。”

  业内发展思路迥异

  暂且抛开“纯电”和“混动”的争议,看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

  比起近两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工程的启动、央企大联盟的成立等等,进入2011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看似有些“不温不火”。以至于在二级市场中,新能源汽车板块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出现一位“有锂走遍天下”行情的火炬接力者。

  二级市场的表现较为客观的反应了产业的现状,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就称,针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一年来,财政部50亿元的补贴预算,并未启动新能源汽车私人购车市场,仅发出约1亿元补贴,只用到预算2%。”

  此外,相关研究机构的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万辆左右,但其中乘用车保有量仅为800辆左右,其余绝大部分为公共领域用车。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是技术层面,公共领域用车(公共交通客车、市政车辆、特殊车辆等)几乎不存在‘能源供给体系’的问题(公共交通车辆可以选择在集中换乘点或停车张进行充换电程序),但在乘用车,甚至出租车领域,主要由于能源供给体系的不配套,产业化自然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而技术层面以外,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路也各有不同,甚至存在明明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积极性不高,却因汽车市场萎缩,不得不趋炎附势的情况。”相关券商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对此,一位接近央企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一方面反应了产业瓶颈,这其中包括电池、能源供给体系等人们熟知的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另一方面,这一局面也可以理解为各个利益集团间博弈的结果,其中包括燃油车大户、能源大户和新能源汽车新军等。”

  “总而言之,业内对产业发展的思路迥异,各有各的初衷。而着眼于‘把握一次重振中国汽车工业的机会’和‘发展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兴产业’的全局,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亟待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利益平衡,而究竟选择‘纯电’还是‘混动’的侧重又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接近央企的业内人士认为。

  发展“混动”存乱象

  “纯电”与“混动”仅一词之差,其又何以左右整个产业的发展呢?

  上述接近央企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顾名思义,纯电动汽车其能源供给完全来自于电池,而混动则包含微混、中混、重混,其中微混是燃油发动机为主,电池为辅;中混是各占50%;而重混则是以电池为主燃油发动机为辅。按照常理,发展‘混动’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公认为:以纯电动汽车为终极目标的产业过渡阶段,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现实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比如,在目前生产微混、中混车辆的企业中,大量存在利用混合动力概念谋取财政补贴,但实际运营中却将电力驱动变成‘摆设’的现象。而有足够技术实力生产重混车辆的企业在能源存储贸易体系的换电方案(弥补电池续航能力、使用寿命缺陷的方案)提出后,完全可以生产纯电动汽车。更为关键的是,截止目前,尚没有针对衡量微混、中混、重混分类的标准。”该人士介绍。

  “在如今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有一个规律可循,那就是,真正潜心于纯电动汽车研发的恰恰都是那些在传统汽车工业领域较为落后的企业,例如比亚迪、奇瑞、江淮等。而致力于混合动力的,或干脆抛开电力能源另辟蹊径的则多为原有大型车企龙头。”该人士补充道。

  据接近东风的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目前,东风就正在积极开展开燃气汽车的研发工作,目前已在河南某地开办一家一万头养殖规模的养猪场,产生的沼气(天然气)经过纯化技术,集中供给天燃气汽车。”

  传统车企在市场滑坡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但大量的科研投入、长久的等待显然与以往火爆的车市间有着巨大悬殊,那么,企业选择转型容易、又能得到补贴的“混动”也是在情理之中。然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时不我待,如果“混动”,特别是微混、中混带来的是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科研力量不集中,甚至出现“骗补”的现象,那么,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指导产业侧重的政策显然有必要再三推敲。( 于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