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社科院专家否认保障房搞大跃进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6日 15: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闻晨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政府建保障房不是“赔本买卖”

  社科院专家否认保障房搞“大跃进”、回归福利分房,称不解决住房问题将使经济增长乏力

  综合新华社报道

  温家宝昨日在辽宁考察保障房工程时再次强调,国家今年在全国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是坚定不移的,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住上舒适、价格合理的保障性住房。辽宁省的开工率已达91.1%,这项工作抓得好。

  温家宝说,解决人民群众住房困难问题,是一项“民心工程”,我们一定要办好。

  在短时间开工建设千万套保障房,会不会出现闲置?怎样看待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会不会重回福利分房的老路……针对保障房工程的诸多疑问,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

  5年建3600万套,不算多

  问:中央确定,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但有人担心,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设这么多的保障性住房,会不会出现闲置;还有人认为这是搞“大跃进”。您怎么看?

  答:今后5年建设3600万套,相对我国的应保人口仍是一个短缺的计划。

  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覆盖面通常在25%到40%甚至更高。经济起飞和城市化加速期,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普遍较低,住房保障覆盖面一般达到50%也不算高。

  按照我国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城市人口常住人口6.66亿人,约2.22亿多个家庭:规划未来5年增加3600万套保障房,仅占城市家庭数的16%;加上此前的保障性住房6.5%,这个保障比例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

  住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难题都需要保障性安居工程及时雨式的化解。一方面,城市化加速推进使需要住房保障的人口集聚增加,另一方面,城市需要保障的存量人口也在大量增加,高房价使大量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棚户区居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状况窘迫,对改变住房状况急切期盼;另外,处在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经济转型、房价回归、产业升级等也急需加快住房保障措施来破解。

  这不是“赔本的买卖”

  问:有观点认为,在当前体制下,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是“赔本的买卖”,您怎么看?

  答:保障房同商品房建设一样,可以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保障房建设不仅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也使房价回归理性,大大降低居民的住房负担,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企业成本,吸引外来人才,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提高。相反,如果居民住房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地价房价轮番上涨,虽然政府财政盈余增加,但社会矛盾尖锐,投资环境恶化,生活成本上升,经济的房地产化,最终泡沫破灭,经济衰退。

  目前重庆加大住房等社会保障的力度,2010年生产总值增长17%,外商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均增长50%以上。而沿海一些城市由于过度的土地和房地产炒作已经面临产业外迁、企业倒闭、经济乏力的苗头。

  融资渠道要勇于创新

  问:在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过程中,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地方财力有限,资金紧张,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困难重重,怎么看待这些声音?

  答:虽然住房保障是一个世界难题,但我们具备解决难题的基本条件。只要勇于创新探索,就可以实现“跳一跳摘桃子”。

  土地方面,我国城镇土地属国家所有,政府可以采取行政划拨或优惠出让使用权等提供土地支持。

  资金方面,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够提供规模可观的政策资金;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内部和民间储备了大量的可用贷资金。应该说,目前不缺资金,缺乏的是融资渠道。根据测算,2011年保障房建设需要直接投资1.3万亿元到1.4万亿元。中央目前投资1300亿元,还将继续追加;同时采取了允许发行地方债券,鼓励社保和保险资金进入等措施。地方政府通过支持发行债券和担保贷款,帮助企业和居民进行直接和间接融资,也可以通过注入财政资金或者将土地作价为资金注入,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

  通过政府保障和政策支持,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也是政府解决民生难题不可回避的职责所在。目前保障性安居工程与公有福利住房在体制、机制上有本质区别,不是对福利分房制度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