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官方“早发”经济数据是对股市“三公”环境的维护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1日 07: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份经济数据,这是为防止数据泄露采取的最新措施。从股市层面讲,这是对股市“三公”环境的维护。

  一提到要为投资者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简称“三公”)的投资环境,大家想当然的就会认为是证券主管部门的事情。殊不知,在中国股市作为宏观经济运行晴雨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的现在,一些机构或个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经济信息正在形成对“三公”环境的破坏。

  比如,近几年来,证券监管机构加大了对利用内幕信息进行炒作的打击力度。这是从微观层面讲。再比如,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经济数据泄密事件。这就涉及到宏观问题。

  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此次数据泄密事件反而是一件好事,直接推动了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发布时间的提前和发布方式的改变。

  数据发布的方式和股市有什么关系呢?

  在国家统计局改革数据发布方式前,CPI等核心经济数据的生产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国家统计局内部要召开分析会,可能邀请各部委相关人士参会;然后经局长办公会确认后,上报国务院领导,并抄送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季度经济数据在下一季度首月的15日左右发布,在此之前,决策部门还要对经济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研究下一步经济政策。

  于是,A股市场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敏感经济数据总会被一些机构提前获得。在利好数据发布之前,机构买入;在数据公布后,机构获利了结。反之,则是在利空数据出台前,机构卖出,待数据广泛知悉后,机构再伺机抄底。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6月10日,A股在最后一小时的交易时间内急速大幅反弹,上证综指迅速上涨30余点翻红。第二天,5月CPI数据披露,创出阶段性新高。

  依照上面的规律,机构提前获得数据,在6月10日上午卖出股票,待下午消息广泛传播造成市场大幅下跌后,再低价买入股票。短暂持有一两天后,获利了结。从上证综指随后两天的走势看,是完全存在这样的机会的。

  上述案例被媒体看作是数据泄密的“经典”案例,并被广泛引用。

  这种投机性的操作方法已经成为某些机构在A股市场的赢利模式。

  关于数据泄密背后更深的利益链条,媒体报道已多,此处不再赘述。但宏观数据泄密背后的潜规则和利益链条无疑让中小投资者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了更深的体会。

  此次国家统计局改革统计数据发布方式,一方面保证了经济数据披露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证券市场营造“三公”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管理层一个小小的变革,带给中小投资者的是对股市信心的恢复。机构和中小投资者之间因为经济数据发布制度上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

  在这一点上,其他部委应向国家统计局学习。

  但对于机构基于自身研究而发布的数据预测,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实际上有些机构对数据预测得挺准,这不是数据泄密。大家要注意这个事实。”

  事实上,机构率先披露对经济数据的预测,官方“抢发”经济数据,其实质都是对维护股市“三公”环境而做出的努力。(阎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