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融入全产业链体系
□本报记者 裴会永
由于小麦市场价高于托市价,托市收购无法启动,在小麦主产区,往年接受中储粮委托收购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化收购遭遇资金瓶颈,加之农民惜售等因素,收购进度缓慢。
这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小麦主产区首次大面积无法启动托市收购,一些企业显得无所适从,应对乏术。
近几年,一些购销企业经营意识逐渐淡薄,发展新客户、维护老客户的动力不足。所以,面对今年农发行“以销订购、以购定贷”的放贷原则,一些购销企业由于无法提供购销合同,只能望“贷”兴叹。
随着粮食市场化程度加深,粮食购销市场化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单纯买卖原粮的纯购销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大型粮食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取得明显竞争优势。专家预测,传统的粮食流通环节面临深度整合,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将发生大调整和大变化,原有长链条、多环节、高成本的传统流通模式将逐渐为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流通模式和业态所取代。
基于这一判断,农发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树立支持粮油全产业链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支持粮油全产业链发展主导银行品牌。而实施这一战略的载体,是建立粮油信贷战略性客户群,即能够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发挥粮油宏观调控作用的骨干企业,机制好、资信好、效益好,有规模、有品牌的优质企业、大中型企业,以及可作为农发行长远支持重点培育的企业。
如果仔细解读,除了成长型企业外,其战略性客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政策性主渠道,一类市场性主渠道。人们习惯认为,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也是粮食流通主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正是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有些企业缺乏市场意识,对靠贷款补贴的生存方式恋恋不舍。
以2004年为分水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中央和省两级粮食调控体系所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载体,主要承担公益性职能。这个体系之外数量众多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其他社会多渠道一样是市场竞争主体,其接受政策性粮食委托收购任务,实际是在履行经济(民事)合同。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下,大型骨干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
粮油经营的最大特点是量大利薄,效益体现在规模上,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后盾,就难以做大收购,有效掌握粮源。早在两年前,就有业内人士分析,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继续生存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并入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储备粮体系,要么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这话虽有些绝对,但有迹象表明,农发行正通过信贷杠杆,鼓励小规模企业、家族企业和单纯购销企业等,向规模企业、股份制企业、粮食深加工、优质品牌企业、循环利用的高附加值企业融合兼并。对于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来说,除了有效整合资源,努力做大做强外,积极融入全产业链企业,短期而言,可保资金及粮食销路无虞,长期而言,可以拥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平台,不失为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