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兰州楼市年中陷入深度观望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2日 16: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开发商在未完全得到调控释放信号时蓄势等待 消费者也在冷静旁观暂不出手

  当6月新建商品房涨幅逼近年度楼市调控目标,兰州楼市在经历半年的高价态势后,在今年年中终于陷入深度观望。观望背后,有人说是市场开始冷静,因为“一房一价”基本完成审核,开发商因为调控而有所顾忌;但有人也质疑,观望背后应该是一个“幻觉”,是开发商为躲避政策处罚而蓄势等待。而更值得质疑的,是在政策无法完全落实的情况下,相关调控措施的执行力度是否还能深入?

  楼市开盘少 可卖的房子已经不多

  7月18日,是兰州楼市初步完成“一房一价”后成交最多的一天,签约19套,这一天的交易量相当于5月、6月中一个星期的成交量。

  “也许你都无法相信,从4月25日到7月17日,兰州新批准预售的楼盘只有一个。过去近7个月里,兰州也只有13个楼盘开盘。”熟知这一情况的兰州市房地产商会研究人员岳震告诉记者,在有关政策的接连调控下,兰州商品房库存量逐日紧张,直接表现就是可供选择的房源减少,楼市成交量继续下滑。

  7月21日,记者拨通一些售楼电话,兰亭雅居的售楼人员表示,现在就剩下十几套尾盘待售;格兰绿都的工作人员也说:“可供挑选的就是个别房子。”

  “为配合‘一房一价’,我们比以前售价低了两成,不过也就剩这么多房子,只要不惹麻烦,哪怕赔本卖也无所谓。”一处楼盘销售人员坦言,在调控政策下他们只好降价,但是也仅限于当前“尾盘”;而谈到新开盘计划,他表示,其供职的总部并不会轻易动作。

  开发商观望 两块黄金土地遭流拍

  7月19日,兰州一次土地拍卖同样因冷清引发关注。

  7月19日,标号G1014号、G1025号两宗地遭遇流拍,而在此前,它们是兰州国土部门上月推出的7块净地中唯独有资格进入最后拍卖环节的两块。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两块流拍的土地一块位于雁滩、一块位于火车站附近,都处于兰州近两年开发较热的城区,按理说潜力十足,可为何却无人垂青?

  “不是不想拿,而是还没考虑好该怎么拿。”7月20日,一名原本参与报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知情人士透露说,经过半年僵持,许多开发商已经陷入“政策观望”中,“在没有完全得到调控释放信号的时候,谁也不会轻易行动。”

  这位开发商进一步说:“最近关于二三线城市加紧调控的呼声越加强烈,影响我们一再推迟开盘时间,毕竟谁也不想被拿住‘开刀’。”

  受政策影响 买房的卖房的都观望

  民幸置业副总经理徐娇告诉记者:“现在还不能明确下一步政府会怎样调控,而兰州的开发商却明白,土地有限、房源有限的兰州,市场需求还很大,所以都抱着再等等的心态暗中较劲。”

  徐娇根据她半年来的观察认为:“目前,兰州几个较大的开发商并没有出现资金断链,在去年胡润富豪榜上,兰州就有三名地产商史无前例地上了榜,可见现在担忧的并不是资金,仅靠信贷措施也只是遏制小部分投机者,而真正能遏制住实力开发商牟取高额利润的,只有一些切住命脉的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发现一些需求者的购房心态也在变化。某公司职员小张开始疑惑:“如果没合适的房子, 就不如再等下去。”

  来自兰州搜房网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当前,兰州受访网友中有51%的人表示受政策影响,要先观望后买房。而因为政策影响,对于目前买房比较犹豫的也有14%。也就是说,有65%的普通人开始陷入购房观望期。

  房地产市场 调控措施执行需加强

  7月18日,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6月份,兰州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8.4%,同比涨幅直逼年初确定的全年9%的调控目标。而在此前半年里,兰州连续6个月房屋均价也处于6000元以上的高位。

  甘肃省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郝建林感慨:“这说明我们现在的政策执行还不够‘给力’。”

  7月20日,兰州市房管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兰州市已有20个楼盘完成“一房一价”审核,从4月中旬开始到7月中旬,经历3个月的时间,兰州终于走向了“限制房价”的调控道路,但前景并不容乐观。

  在兰州市房管局办公楼记者看到了新成立的信息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房屋信息系统,据他介绍,这个备受关注的个人住房查询系统最快也要今年9月底才能完成。

  郝建林说:“有了信息系统,才能知道市民的真实住房情况,才能进一步落实‘本地市民限购第二套住房、外地户口限购一套住房’的调控政策,现在系统尚未建立,许多政策不免让人有‘形同虚设’的质疑。”

  关于近期有消息说中央将进一步加强二三线城市调控政策,一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更像是一种心理干预,是在告诉地方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到现在,还需加强,不能放松。”

  本报首席记者王家安 记者李繁荣 见习记者郭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