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三公数据被指过于简单 公开事项应进行审计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9日 07:1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京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专家认为,破解数字需要公开更详尽的预决算数据,审计监督也需跟进

  ■ 综述

  按国务院的部署,各部门需在今年6月底之前公开“三公经费”。然而,截至6月底前,仅有科技部公布了此项内容,而且仅公布了一个数字。其他部门则是7月才陆续公开,截至昨日还有10多个部门未公开。在公开标准、详细程度等方面,专家认为有继续改进的空间。

  【时间】

  公布时间最晚超期1个月

  国务院要求,各部门需在今年6月底之前公开“三公经费”。然而,截至昨日,还有10多个部门未公开。

  对于公开延期,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主任蒋洪表示,这说明这些部门有令不行,本身就不愿意公开。被迫公开,也是一种敷衍的态度。

  从公开的具体时间看,一些部门选择在周末或半夜公开。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中国地震局、农业部、铁道部等部门均在周末公布了各自的“三公”账单。

  中国红十字会则在7月19日半夜零点左右公布了“三公”账单。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表示,这些单位选择了临近周末的时间,甚至下班后才公布“三公”经费,也体现了其技巧性。因为周末关注度小了,“挨骂”的可能性也就小了。但如果公开的结果与公众的期待差距很大,就是玩弄技巧也无济于事。

  【内容】

  信息简略不足以让公众监督

  公开“三公经费”,自然不是为了让民众看个热闹,而是要让民众看清“门道”,进而监督政府部门的花钱行为。然而,从现有数据看,仅仅是一个宏观的、笼统的数据,如何更加细化?

  “三公经费”说起来简单,但公布的每一项数据所代表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似乎又不是那么明确。此前,中科院解释去年公车消费之所以超过7000万元,是因为其有近千个野外观察台站。这是不是意味着中科院公车开支里面,还包含了一定的科研经费?而商务部解释因公出国经费比例过高,是因为“与商务部的工作性质有关,与我国在国际格局中不断演变的地位有关”。

  专家表示,从这些部门的解释来看,当前公布的“三公经费”,很可能是混杂了大量科研项目和业务开支的经费在内,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大杂烩”,民众该如何去判断具体的数字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此外,更多的部门则是选择了只公布数字,不给予说明。这样一个笼统的数据,让公众如何监督?

  【标准】

  口径偏窄仅含财政拨款

  专家表示,从公布的情况看,此次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仅是财政拨款涵盖的内容。但事实上,很多部门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很多其他收入。对于一些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按照相关政策是自收自支,一些违规收费或来源不明收入,比如“小金库”等,则无法进行监督。

  据统计,2010年各部门预算中,不少部委的财政拨款占其总预算收入的比例都在80%以下。其中教育部64%、农业部66%、民政部65%、财政部67%等,部分部门如卫生部、中医药局等,其财政拨款占预算收入的比例更在20%以下。

  口径窄可能有哪些问题?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主任曾康华表示,“三公经费”无具体门类,虽然各单位财务部门应该都有基础数据,但在对外公开时,其是否会把一些项目支出里面的相关内容都扣除来一一统计,很难说。

  【监督】

  应对公开事项进行审计

  公开的“三公经费”信息就真实吗?以公务接待费为例,商务部108.53万元、科技部191.49万元、住建部26万元。处于高消费地区的北京的国家部委,每年这么多招待费,甚至远低于一个地市级部门的实际招待费,这种可能性在哪里?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教授表示,可能的原因是,财务报表上的公务招待费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支出,招待费隐藏在约束较弱的会议费、培训费等会计科目中,或者这些部委将这些支出转移到了下级部门或关联企业的身上。

  专家表示,行政机关“三公经费”预决算存在“被修饰”的问题,且即便经过“修饰”的数据依然不敢见“公婆”。可见,“三公经费”尚有许多待解的谜团。破解谜团需要公开更为详尽的行政机关的预决算数据,比如行政机关会议费等其他开支情况,同时还需要跟进审计监督,对公开事项的真实性进行审计。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蒋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