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外资“出走了”,宛如过冬的大雁,一路往南迁。
日前,中国商务部发布今年1至6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等数字显示,外资流入中国的速度开始趋缓。6月份当月实际使用外资128.63亿美元,同比增加2.83%,同比增速为年内最低。
“流入中国的外资多以制造业为主,国内制造业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都抑制了外资流入中国的速度;同时,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目前全球经济依然处于缓慢的复苏之中,全球资本流动的低迷也造成流入中国的外资增长速度随之放缓。”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外资流入中国脚步放慢的同时,部分制造业外资也选择了“出走”,向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各国转移。据7月26日,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全球同步发布《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指出,在发达国家眼里,吸引外资的传统国中国正逐渐被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取代。2010年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直接外资流入量上升了24%,达到3000亿美元,接近全球总量的1/4,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的直接外资流入量翻了一番以上,达到790亿美元。
“劳动密集型的外资‘南逃’将会成为一种趋势。”薛胜文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无法继续依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维持高速发展,传统的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低端制造业无法承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大量外资“南逃”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薛胜文指出,外资的流出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看重GDP的地方政府,这可能意味着经济发展压力的增加;外资的流出反映出外资对中国制造业投资信心的下降,增加了中国引进外资的难度;外资的流出也将会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下降。
“虽然中国坐拥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但外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仍不可低估。”联合国贸发会议官员梁国勇指出,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南逃”而非“西进”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对此,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黄祖斌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业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劳动力密集型的下游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的上游制造业发展。”他指出,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产业链的低端积极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加大产品的前期研发和后期营销。
“当然,在产业转型中也必然少不了政策上的支持。”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政策逐渐成熟,在保持开放基调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利用外资正进入从“量”的剧增到“质”的飞跃的攻坚期。
不过,罗百辉指出,中国有关部门在制定全国统一的外资政策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各地方的特殊性。在外资审批权限充分下放的同时,应引导各地制定适合本地经济发展战略、具有独特性的外资政策。例如,在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东部地区,政府应当大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政府也可以引导东部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和西部转移,就地吸纳当地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