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今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特别是针对物价上涨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稳定需求、控制通胀,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这一轮价格上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既有输入性因素,也有内生性问题。主要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大量资金流入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大宗商品价格振荡走高的概率更大,全球范围内通胀压力上升。而前两年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投资规模大幅度扩张,货币信贷和总需求回升较快,也推升了全社会通胀预期增强,价格上行压力加大。与此同时,农产品、服务业等领域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结构性价格上涨,在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同时,也推高了价格总水平。
面对下半年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正在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尤其是国内依然较强的通胀预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明确提出,要继续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
同时,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进一步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
管理通胀预期,要继续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工具。2008年四季度,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央行曾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至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央行则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冻结资金近3万亿元,回收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的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从推动国外短期资本流入的利差、汇差与资产收益差三个方面考虑,未来短期资本持续流入的压力依然很大,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还将继续保持。因而还需要有针对性地用好数量型工具,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管理通胀预期,要继续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上半年,公开市场到期投放流动性累计达3.5万亿元,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主动操作对冲流动性2.1万亿元。但是目前来看,过去两年投放的货币造成目前货币条件仍然宽松。因此,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管理好银行体系流动性,控制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将会有效减少全社会基础货币供给。
管理通胀预期,要继续用好价格型工具。央行历来重视利率在抑制通胀中的关键作用。今年以来,已先后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适当运用价格工具影响通胀的货币需求,既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缓解金融“脱媒”现象,还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可获得性。当然,运用利率工具也要更加关注国际因素的制约及其对扩大消费等带来的影响。
管理通胀预期,要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渐进升值2.34%,影响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通胀压力,并且优化了出口结构。在当前日益开放的环境下,浮动汇率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输入型通胀的影响。
管理通胀预期,要继续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上半年,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在信贷总量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贷投放的均衡性明显提高。同时,金融管理层把信贷增速与逆周期资本要求结合起来,也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和强化逆周期调节手段,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管理,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作用。
总体来看,作为调节总需求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多种工具可以应对通货膨胀,但要注意每种工具的利弊和相互影响,需要统筹协调,相互补充,只有注意数量型和价格型手段相结合,注意传统手段与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才能发挥好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