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标普遭SEC调查:重点针对内幕交易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5日 07: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痛失3A评级而耿耿于怀的美国政府,终于正式向标准普尔公司“宣战”。

  据境外媒体近日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目前正对评级机构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一事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下调美国评级时是否存在内幕交易,以及其使用的数学模型。

  市场惊魂48小时

  据《金融时报》网站近日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话称,SEC已经要求标普披露其在8月5日正式宣布下调美国评级之前已获知这一决定的职员名单,以便研究是否有人涉及内幕交易,因为提前得到这一消息可能会做空股票获利。

  这一切还要从8月4日的“黑色星期四”说起。

  美国当地时间8月4日,股市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惨痛的一天,三大股指跌幅均超4%。欧洲市场上也是哀鸿遍野,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股市跌幅均超3%。

  当天的分析认为,暴跌是由于投资者担心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恶化以及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阴影似乎重现。

  然而,直到美国时间8月5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突然对外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一级至“AA+”,并将美国的信用评级展望定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失去AAA信用评级。

  此举还引发了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担忧,继而出现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恐慌性下跌,直到周末才出现反弹。彭博数据显示,7月26日至8月11日,全球股市市值蒸发了6.8万亿美元。

  事实上,标普酝酿下调美债评级已经有数月之久,而做出这一前所未有的举措也十分戏剧化。

  消息传出始于上周五早间,当时有消息透露说下调评级近在眼前,股市随之暴跌。下午一点半左右,标普管理层正式通知美国财政部,他们计划下调美国债务评级,并向政府提交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不过,美国财政部官员注意到标普的计算中存在2万亿美元的误差。据境外媒体报道,奥巴马政府认为,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分析报告存在“根本性严重错误”。这是美国财政部首次公开严厉批评标普。

  这令公布下调评级的声明推迟了数小时。后来,标普管理层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发布声明。晚上8点后,他们正式宣布下调美国债务评级。

  标普的声明显示,评级下调的理由是“评级下调反映了我们对于国会和政府最近达成的财政整顿计划的观点。该计划缺乏我们认为对政府中期债务发展所必要的稳定措施”。

  市场“先知先觉”?

  回想这惊心动魄的48小时,敏感的投资者不由恍然大悟,但随即便心生疑问:难道市场真的可以“先知先觉”?

  披露知情人员名单只是SEC对可能存在的内幕交易进行初步调查的第一步。但据《金融时报》报道称,截至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标普内部人士利用内幕消息操作或者进行不法交易。

  一些分析人士称,标普很有可能在调降美国评级之前“走漏风声”,从而导致部分资金在上周出逃。有市场人士援引2006年出台的评级机构改革法案称,如果评级机构在公开评级决定之前泄露信息,将被吊销执照。该法案还规定,评级机构必须具备防止信息泄露的相关措施和程序。

  但也有可能是很多交易员预计到美国评级被下调,从而通过多种证券或货币做空。

  标普发言人Ed Sweeney上周五发表声明解释称:“在7月14日宣布的负面信用观望声明中,我们就已暗示,如果美国债务上限协议达成一致,但美国债务中期增长轨迹并没有改变的话,那么美国评级至少有50%的概率会遭到下调。除此之外,我们还发表了多篇报告,对其他固定收益证券的潜在影响也广泛表达了我们的观点。”

  标普在声明中强调:“标普对信息保密、证券交易政策,以及相关的证券监管都采取非常严肃的态度。我们的政策禁止分析师或评级委员会成员从事与他们参与评级的公司或政府相关的交易、持有相关证券或期权。除此之外,对于相关保密信息的操作、使用和保护,我们一直都有长期政策和程序。”

  SEC“回击”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财政部称,标普对美国评级的计算中存在2万亿美元的错误,所以标普使用的数学模型也存在质疑。

  据《华尔街日报》13日转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称,SEC上周五宣布,将对评级人标普降级美国所依据的数学模型进行检查。此次调查由SEC负责监管评级机构的审查人员执行。审查人员若查出有人提前泄露降级消息而触犯法律,便可将案件转交SEC执法部门处理。

  这项调查也显示出SEC正寻求在监管责任方面更加的主动积极,SEC从去年开始推出专门负责执法的特殊部门,并改革了审查部门。

  SEC审查部门从2007年开始监督评级机构,审查权则由美国去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授权。(本报实习记者陈君妮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