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记者 牛娟娟
8月12日央行发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面总结了上半年金融宏观调控效果,人们看到,一系列调控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推升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但是,目前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有必要继续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巩固和加强前期调控成果。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工具,报告表示,央行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合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而此前的表述则为“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来自华安证券的分析人士指出:“对比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季度报告中的最大变化在于对政策工具运用的调整。”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强调,要合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一季度,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依次为央行调控的三大工具,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也基本是“每月一提准,隔月一加息”。而本次货币政策报告则将利率、汇率工具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公开市场操作先于存款准备金率在表述中得到强调。总体来看,政策工具的优先性有所调整。
而近期管理层的一系列操作以及对相关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已经在悄然间反映着这些变化。
“上半年‘一月一调’共6次上调了存准,而这一节奏并没有出现在7月份;同时,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投放资金700亿元,连续第四周实现净投放,共计1650亿元,这也暗示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具有优先性的政策工具。”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专家指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不会发生改变,但我国货币政策或将由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数量型调控,转向利率、汇率为主的价格型调控。而货币政策主导工具由数量型转为价格型,将有利于缓解目前市场资金面比较紧张的状态,也将对较高的通胀压力发挥积极抑制作用。未来货币政策将以更具灵活性的利率调控为主,必要情况下辅之以存款准备金率、央票等数量型工具。
针对当前依旧严峻的通胀压力,二季度报告指出,将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提出要“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
“当前通胀情况的确不容乐观,而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的灵活使用,将有助于进一步管理通胀。”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利率工具的使用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负利率的状态,有助于减缓人们的通胀预期,有利于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其次,尽管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基本是“每月一提准,隔月一加息”,但数量型工具的对冲作用有限,利率工具的适当使用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利率升高,有助于降低通胀和资产泡沫预期。
郭田勇表示,预计年内还有1至2次加息的可能性。他进一步指出,加息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可能会进一步降低GDP的增速,但贷款成本的提高将有助于挤出一些回报率低的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同时促进有好的投资项目的中小企业通过更加公平的竞争获得融资,改善目前存在的融资难局面。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将加息给GDP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而在GDP增长和CPI增长二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最优均衡,即选择这样一个利率水平,既能使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区间内不受到太大影响,经济可以稳定运行,又能有效遏制住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还分析指出,从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表述看,汇率政策也将成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未来政策调控将由数量转向价格,汇率与利率工具先行,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将进一步扩大,双边波动频率增加。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银行研究员王元龙指出,汇率方面,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利率和汇率还要进一步有效配合,充分发挥二者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严防投机资本的套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