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文/本报评论员 龙军
近来,《半月谈》用较大篇幅报道了当前农村土地的瘠薄化问题,给各级政府及全国农民朋友敲响了警钟。
所谓土地瘠薄,就是土地坚硬而不肥沃。土地瘠薄化的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但土地瘠薄化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则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带来的不良结果即是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优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影响。
就目前我国土地瘠薄化的表现来看,主要体现在土地越来越板结,土壤本身的肥力越来越瘦弱。有专家指出:“国外农业产量中,基础地力贡献率可达70%左右,而我国平均只能达到50%左右”。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人分析和总结认为,其“罪魁祸首”源于化肥的过量或不当使用,并用多项数据予以佐证:其一,中国的耕地不足世界的1/10,但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却占世界的1/3以上;其二,中国粮食单产水平30年提高了56%,但化肥投入量30年却增长了225%,后者是前者的4倍。正好与此相反的是,欧洲一些国家在粮食单产提高了50%以上的情况下,其化肥使用量却减少30%以上。
除了化肥使用过量,有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的耕种方式变化导致土地板结。现在农民种地基本不深耕了,普遍采用的是浅层耕作技术,尤其是机械化耕作,那种旋耕机表层操作的方式,极易造成土壤板结。
为什么中国的农民明知道化肥使用过量的不良后果,仍然还要坚持过量地使用化肥呢?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有人将此归结为中国农民勤劳的优良品质的衰弱,认为使用化肥相比农家肥而言,劳动强度轻得多,可以偷懒省力。笔者以为,此种说法的因素不谓不存在,但不是主要因素。应该说中国广大的农民朋友总体上说都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在笔者看来,出现化肥依赖症问题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农业的比较效益普遍偏低。
由此而来,青壮年农民大多愿意进城务工,丢在农地里干活的多为老人妇人,即便农忙季节可以回家帮忙,为省力省时之考虑,撒上点化肥就能应付总比去沤肥省事的多。
这种“不爱土地爱务工”的思想在年轻一代的农民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基于此,有人甚至担心,再过若干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如果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不能有所改观,恐怕今后就更没有人愿意当农民了。
中国土地瘠薄化问题表面上看是化肥使用过当的问题,实质上在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存在较大差异问题,如果我们的有关部门不从根本上去着手研究解决之道,仅仅停留于农家肥使用的一般号召上,当属本末倒置之举。
中国的土地瘠薄化已经被农民形容为“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的境况,委实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