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这些日子,蓬莱19-3油田将美国康菲公司推向了风口浪尖,人们在疑惑,为什么康菲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撒谎,十分放肆地对待中方,甚至于说出了“漏油对我们有利,提高了我们的知名度,增加了我们的订单”这样令人无法容忍的鬼话?
一切还要从当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公司的旧案说起。2005年7月,美国众议院以398票赞成、15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一项敦促布什政府阻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决议,理由是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计划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美国国会对这项收购案的反对,是中海油最后收回这项收购计划的关键原因。
在中海油并购案落空的诸多因素中,并购触动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猜疑”是问题的关键。正如一些美国学者所言,华盛顿判断北京的长期战略意图时,往往以中国政府在一系列“小事”上的行为来衡量其战略目标。因此,一连串本来互不相干的事件(如中海油、海尔的并购努力,僵持不下的贸易谈判,人民币汇率问题等),一旦被结合起来看,就会被认为是某种“大战略”和“阴谋论”的体现。
这种猜疑,在美国媒体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许多文章都一边大谈来自中国的威胁,一边强烈呼吁防止中海油成功收购优尼科。 更有甚者,美国一些政客、学者和媒体还把中海油并购作为一个所谓的中美能源争夺的案例,一些国会议员更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全力阻止这一收购行动。
很快的,美国形成了压倒性的反对并购的舆论氛围,不仅使得中海油兵败优尼科,也促成了国会通过一系列专门针对中国的法律,从并购到采购,而由头都是安全等国家利益。这种高门槛,也使得中国企业华为并购美国企业的多次努力无果而终。
应该说,美方的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是可质疑的,但这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就是在涉及安全、环境等重大国家利益上,未尝不可以像美国人那样谨慎一些,想得周到一些。之所以康菲这次很不在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初它进入的门槛不高,相关制约和惩戒机制不健全,“犯罪成本”过低。
由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因而在招商引资等问题上过于急切,很多事情还没谈清楚,相关法律也不完善,就贸然将对方请了进来。结果是,出了问题,我们很被动,对方很“有理”。
换言之,康菲如果知道一旦漏油自己会承担极其严重的后果,它就很难像现在这样放肆和不在乎。造成这种原因的,无外乎两条,要么是自恃有强大的“背景”,要么是20万了事的法律空子。康菲不是没有法律意识,而且它意识到法律空子很大,就不那么在乎法律了,贪婪和不负责任就占了上风。
但康菲忽视了民意和媒体的作用,也小瞧了当今中国的实力。在去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处理过程中,固然有法律武器在起作用,但美国媒体的强大攻势,民众的强烈反应,政府和国会的穷追猛打,都使得BP(英国石油公司)不得不低头认错,并照单赔偿。
这也正是美国媒体能够为民众和政府敬重的原因所在:在国家利益面前,它会放开一切,配合政府和社会,为国家和民众寻求利益最大化。换句话说,如果康菲这样的事儿发生在美国,即便原有法律有空子可钻,但事实终会证明,它最后付出的代价一点都不会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康菲漏油事件,应该成为一个经典案例:无良商人可能会钻一些法律空子,但媒体、民众和政府不会让它溜之大吉的。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要尽快推出完整的外资审查法律体系和严密的操作制度,以及透明而高效的操作过程,让对方知道进入的难,以及犯规的惨,这也是“告诉别人你是谁”的一种方式。
说“不”,尤其是用制度的力量来说“不”,又何尝不是变相的话语权呢?(张国庆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