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何鸿燊与LV投资项目施工致周边一居民楼沉降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3日 10: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南网林琅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幅4年前完成出让的商业用地,因施工导致周边的一居民楼出现“沉降”,不得不拆迁。这一拆迁赔偿问题“纠缠”了2年之久。时至今日,毗邻长宁区尚嘉中心的联建新村居民,仍然为最终协议方案的落定商讨不止。牵涉其间的,便是有着“澳门赌王”之称的何鸿燊与LVMH两大巨头。

  周边居民楼成“楼歪歪”

  2007年初,公告号为“20060508”的一幅土地挂牌完成出让,买家Shanghold Investment Limited以14.32亿元人民币价格,将这幅商业用地纳入囊中。当时的资料显示,该幅地块总面积为18770平方米,土地楼面地价为19073元/平方米。在同期的5个地块中,这一交易价格为最高价。

  眨眼间,距离当初拿地已4年,以“尚嘉中心”为名的商业建筑群体亦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

  公开资料显示,尚嘉中心的具体位置为仙霞路以北、遵义路以东、紫云路以南、联建新村以西。由一幢超高层商务塔楼及附属商业裙房组成,地上建筑28层,包括了4层商业用房和24层塔楼,建筑物总高134米。被卷入纠纷漩涡中心的,便是毗邻尚嘉中心的联建新村。

  位于紫云路上的联建新村,为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工房建筑社区。如今的情况是,社区内的部分住房,已出现沉降。《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在现场发现,联建新村西边的5排楼房,与尚嘉中心的施工现场仅仅一墙之隔。目测下来,有些居民的住房与脚手架相距只有数米。

  “这两年来,天天忍受着噪音和灯光影响,后来慢慢的,发现房子开始沉降了。”小区居民朱阿姨告诉记者。说话间,隔壁工地的施工声音始终不绝于耳。

  记者发现,无论是走廊阳台还是外立面墙体,肉眼均可看见不少裂痕分布其间,有些墙体产生错落之后,上下之间约有5公分落差。每栋门牌号楼的入口处,均装有一扇防盗大门。朱阿姨说:“发生沉降之后,这门已经完全推不动了,最后把门前地基向下挖了几公分才重新能够使用。”居住在这一楼层的王阿婆门前,原本水泥堆砌而成的走廊墙体裂开了大半,王阿婆的家人最终用砖块嵌入裂缝才完成了修补。

  眼看成了“楼歪歪”,而解决方案仍在协调之中。在居委会特地设立的接待处,墙上悬挂着一幅受损部分房屋结构恢复性大修的工程进度表,明确将5排建筑物中需要维修的门牌号罗列出来,但现场图表标注的“评估完成率”等细则各栏中,仍然显示为空白。

  据悉,尚嘉中心的开发商曾向居民们提出过“原拆原回”的协议,即将这5排建筑物拆除之后重建,居民根据现住面积实行1:1的补偿。不过,这一方案却并未获得全部居民的接受。部分居民对搬回市中心位置表示接受,但仍有居民不满意。

  两大巨头背后隐现

  Shanghold Investment Limited当年力排群雄拿下“长宁区100街坊16/1丘地块”时,其背景来历始终为市场焦点所在。

  自2007年11月,尚嘉中心便成立了项目公司上海力仕鸿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记者查实后发现,该公司股东发起人为Shanghold Investment Limited,经营范围注明为“在受让地块内从事房地产的开发、经营和物业管理”。

  不过,另有公开信息表明,隐身于尚嘉中心背后的投资商,实为欧洲LRE房产公司和澳门特区旅游娱乐集团旗下澳娱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后者的企业网站信息表明,作为何鸿燊名下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业务主要致力于内地的房地产事业,而尚嘉中心便是开发项目之一。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与何氏家族合作的,是LVMH旗下的一家相关投资企业,2010年,何氏家族相关人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何家将与LVMH联手,“会在上海虹桥建LV大厦,估计要几年时间完成。”

  当地一家中介企业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动迁消息愈传愈烈,联建新村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上的挂牌房源非常稀缺,根据最新的行情,一套28.9平方米大小的1房房源,单价就为30174元/平方米。“租赁行情倒还可以,当前50~60平方米大小的,月租金为2000元。”上述中介人士称。

  “如果 原迁原回的方案最终通过的话,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并不大。”一家上海本地房企负责人认为。按照目前的建安成本计算,多层建筑毛坯房的投入资金大约为每平方米3000元,即使将装修计算进去,提升至5000元/平方米。“考虑到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多重影响因素,这一方案是较为合理的。”该人士称。

  据悉,当年Shanghold Investment Limited以19073元/平方米单价获取该幅地块时,曾有业内人士进行过测算,认为其项目成本可能逼近3万元单价大关。如今对于面临纠纷的开发商而言,这一最终成本支出仍有上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