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党报发文探讨物价上涨因素:是否都是因粮而起?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4日 17: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统计数据引人关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涨幅小幅回落,但统计数据表明,8月物价上涨的特点依然是食品类价格继续领涨。只是与前几个月相比,领跑速度有所放缓。

  因此,有人认为食品价格是物价上涨的前台“推手”,而粮食价格则是推高食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于是有人发出疑问,为何我国粮食连年大丰收,农产品价格反而更高?物价上涨是否都是因粮而起呢?

  在各种农产品中,粮食价格对食品价格的形成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据研究,玉米价格每上涨10%,就会使猪肉价格上涨5.3%。大豆价格每上涨10%,猪肉价格就上涨7.8%。可以说,食品类价格是决定当前物价走势的关键因素,而粮食价格则是决定食品类价格的关键因素。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严格控制,甚至强制降低粮食价格,从而抑制物价上涨呢?为何国家还在不断地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呢?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与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否存在矛盾?

  先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如果粮食价格过低,农民种粮就没有积极性,粮食产量就会减少,供不应求粮食就会涨价。如果粮食因稀缺而涨价,则稳物价、控通胀的基础就缺失了。相对来说,粮食的刚性需求大,而市场调节的弹性较小,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应,价格稳定才有坚实基础。粮食价格的形成有自身的规律性,粮价的适度波动是正常的,合理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利于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只有生产发展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市场上可供应的粮食增多了,粮价稳定才有物质保障;粮价稳了,物价总水平稳定才有好基础。因此,合理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与稳定物价总水平不矛盾。

  再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用于粮食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以及机械作业费、用工成本等普遍上涨,使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增幅实际不高。在无法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情况下,适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有专家认为,近几年粮食尤其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有助于种粮农民将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到粮食生产上。事实上,可以把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涨更多视为一种恢复性上涨,这种上涨本质是对长期以来资本边际报酬率过高、劳动和土地的边际报酬率过低的一种纠偏;同时也让价格信号在粮食生产中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引导人们把资源投到农业生产领域,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消除通胀压力的根本之道。

  当然,粮食价格的上涨一定要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同时,为真正让农民受益,一定要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降低粮食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成本,而且要特别警惕游资的炒作。从宏观和长期的角度来看,物价上涨确实不都是因粮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