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VC产能严重过剩 逾五成产品消耗不掉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4日 07: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理财一周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我国的维生素C行业(下称VC)拥有核心知识产权,且产能雄踞全球之首,拥有部分的垄断特征,按常理应该是利润丰厚的黄金产业,但现实却大相径庭。由于无序竞争,我国VC产业屡次陷入价格大战。最近的VC价格战使得VC价格从2010年至今运行在成本价附近,目前行业整体亏损。VC行业龙头东北制药(000597)在三季报中爆出亿元亏损,报告中称VC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大幅度下降是主因。对于恶性竞争,管理层屡次调控未果。

  行业利润严重下滑

  目前VC生产商度日艰难,在东北制药的三季报中,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4亿元,下滑幅度高达2721.36%。前9个月净利润为-1.30亿元,比上期减少171%。同时三季报还预计2011年全年累计净利润将亏损2.5亿元。

  另一巨头华北制药(600812)的三季报显示当期只有457.19万元的利润,同比下降86.80%,同时也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将下滑50%以上。公告还显示,旗下生产VC的子公司河北维尔康制药(300267)有限公司在美国反垄断集团诉讼一事还未了结,该案件仍在审理程序过程中。

  几大VC生产企业如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纷纷公布了停产检修的计划,市场人士认为这是行业自救,希望靠限产来促使VC价格回升。很多中小企业随后也加入到停产限产的行列。

  VC是我国大宗原料药品种,目前国内生产VC的主要企业有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鲁维制药,前四家是VC行业传统的“四大家族”,外加新晋的一方巨头鲁维制药,我国生产的维生素C占据全球市场90%的市场份额,2006年至2009年,VC价格的话语权基本掌握在这五家企业手中,在此期间它们获得了一定的利润。

  这中间东北制药的业绩对VC的依赖性较强,从东北制药前几年的业绩就可看出,在VC价格一直保持一定盈利空间的2007至2009年这3年里,该公司的净利润呈逐步上行趋势, 分别为4752.15万元、3.58亿元、 4.76亿元,而到了2010年净利润滑落到5344.4万元,同比大幅下降88.78%。

  据《中国维生素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维生素C出口数量增长46.8%,但出口单价下降31.3%,明显呈现出量增价降的产能过剩状态。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说,在前几年仅仅是东北制药、华北制药、江山制药、石药集团这“四大家族”就占据了国际VC市场80%的市场份额,能够掌控话语权,因此当时VC的价格在最景气时期达到20多美元每公斤,在这种情况下,各制药企业看到VC的高额利润,纷纷上马VC的生产,因此导致VC遍地开花,很快随着产能的爆发价格也直线下降,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产能严重过剩

  面对VC行业的困境,国泰君安(香港)分析师孙凤强表示中国的产能已经达到20万吨,而海外市场加上国内市场只能消化中国企业十二三万吨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长期以来VC行业的产能和价格之间,有这样的价格波动规律,每当产品出口价格运行到高位周期后,就会迎来新一轮的产能新建或原来生产线恢复运作,导致产品总量急剧增加,形成产品出口低价竞争,出口产品也进入下一轮的低价位运行周期。在一批实力不济的企业渐渐不能支撑后退出,VC价格又逐渐上涨,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中国对于VC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970年代中国化学(601117)家革命性地改进了VC的生产工艺,由原来的五步法发酵、化学混合法改进为两步发酵法,极大地提高了转化率,大大降低了生产三废的排放,也将VC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1985年,该专利的国际使用权以5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罗氏公司,这是当时中国对外技术转让中最大的项目。

  由于VC用途广泛,是人体必需的药物,因此该发明成为中国医药(600056)行业可以媲美青蒿素的重大发明,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先进技术并没有形成产业壁垒,虽然国内的使用权没有被出售,但由于国内生产企业间随着技术人员的流动,一大批企业掌握了这项技术。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就是中国原料药知识产权的现状,一家公司获得一项技术,很快就扩散开了,你有我有全都有。”

  从1990年代以来,原料药生产逐渐向中国转移,随着VC价格的暴涨,中国企业竞相进入该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在1997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关领导将VC生产作为重复投资的典型。此后关于VC的产能也出台过多项政策,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发出了控制产能盲目发展的通知,严禁审批维生素的项目。然而,禁令并未产生效果,各地药企VC项目不断上马,VC价格也从每公斤16美元跌到每公斤3美元。此后在国内企业的限产以及国际诉讼的打击下,产能逐渐下滑。VC价格2006年又逐步上升,最终造就了2008、2009年短暂的爆发,但是VC项目又一次蜂拥而来,产能再次爆发,价格很快降到谷底。

  艰难的自我修正

  为使VC价格回升,几大家族能够采用的办法一是停产,二是寄希望于国家调控。但孙凤强表示限产或停产作用不大,因为产能太大,生产厂家太多,只有靠市场自我调控。而这个周期是相当长的,一两年内难有成效。

  国家调控是指由工信部牵头起草的《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下称《条件》),在2010年屡次传言将被推出,但是时至今日该方案还是没有消息。实际上生产企业对《条件》的出台寄予厚望,东北制药证券部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他们希望该文件能够从产能大小上制定准入标准,同时还要实施出口配额制度。他还表示VC的技术门槛很低,虽然上一条1万吨的生产线需要五六亿元的投资,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资金已经不是行业壁垒。而且他还强调如果要真的产生效果就不能是指导性的,要强制执行才会生效。

  郭凡礼认为如果从VC行业准入、投资管理、贸易监管、违规查处等方面,加强管理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一方面政府要停止审批和建设内外资新增VC项目,对于已建、在建和已批未建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另一方面对违规企业已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依法撤回;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对VC出口继续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并抓紧制定出口商品合规生产认证制度,规范经贸流通秩序。这样就可以使得VC行业的集中度提升,市场价格也将会回升。

  不过孙凤强认为这个出口配额难以分配,“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分配这些配额,难道是按进入行业的先后时间?”他进而介绍道,由于技术水平趋同,发酵法使得环保要求很容易达标,很难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区分谁优谁劣。

  郭凡礼对VC的行业前景也不太乐观,他表示,要想行业得到发展首先需要改变VC价格下跌的局面,在这方面政策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业界都把《条件》的出台看做救命稻草,但政策的出台能不能有效地落实、有没有严格的监管非常重要,如果这两点无法做到,《条件》的出台仍然不能挽救目前VC行业出现的问题。

  不过孙凤强认为一些握有长期订单的企业,如石药集团,它们的日子会相对好过一些,毕竟海外的大买家也希望有稳定的供应商可以以稳定的价格长期供货。而其他没有长单的企业只有苦等市场自我修复,“可能需要两三年吧,有一些企业将会被并购,或者改产。”

热词:

  • VC
  • 产能过剩
  • 产品出口
  • 条件
  • 四大家族
  • 东北制药
  • 混合法
  • 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
  • 华北制药
  • 限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