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日前正式出版发行(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国内首部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关注点的劳动力市场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就业质量总体上仍处较低水平,在过去十几年里,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两番以上,但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不升反降,这就意味着劳动者没有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当中分享足够成果,与会学者呼吁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谈判和社保制度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的设定,就业质量指数共涉及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6个方面的内容。依照就业质量指数的排名,北京的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排名全国第一,劳动者报酬排名全国第二。
课题负责人赖德胜表示,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仍不高,如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歧视问题严重,工资增幅较慢,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仍不全面,就业质量不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就业质量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多数与会专家认为,劳动者的报酬是决定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尽管劳动者收入逐年增加,但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车伟坦言,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占GDP的比重实际是下降的,这就意味着劳动者在分享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当中没有按照贡献分享,所以未来提高劳动者实际报酬是提高我国的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状况重要的方面。
张车伟昨日就劳动者报酬实际水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今后应从两方面着手增加劳动者收入水平。首先,建立正常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也就是各地区的工资指导线要与当地经济增长水平和物价水平挂钩,确定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也就是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使广大劳动者能够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其次,加速完善企业工会制度,让职工拥有更多话语权,在合理的谈判机制建立成熟之后,逐步消除企业领导在收入分配上“一言堂”的局面。
“与此同时,应加大劳动者医疗、教育的保障水平,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从而间接提高劳动报酬的实际水平。”张车伟说。(记者 李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