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李彤) 近期,业内热议电子商务行业是否将迎来“寒冬”。据此前商务部发布的《“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显示,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发展势头迅猛,但行业也面临着规制建设相对滞后与技术和市场不成熟等主要问题。业内人士坦言,融资风险的加大,营销成本的增加,创新应用的缺乏,增加了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寒冬”仅是”泡沫”的寒冬 电商行业迎来“新春天”
《意见》中透露,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5万亿元人民币,应用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42.1%。2010年,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5231亿元人民币,约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
针对未来的发展目标,《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80%以上;应用电子商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0%以上;网络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以上。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2.95万亿,同比增长31%。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万亿,同比增长26.8%,整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以外贸电商为例,易唐网CEO汪若海对记者表示,我国外贸网商已经超过360万家,2010年在线外贸出口额接近100亿美元。“海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2日中国今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3万亿美元,在线外贸出口比例仅占约千分之三,发展空间较大。” 汪若海说,由于中国出口多是低档生活必需品,很多跨国公司仍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时下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有限。
“‘寒冬’仅是‘泡沫’的寒冬”,汪若海同时坦言,缺乏负责任的态度是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他说,企业要对投资人负责,进行合理融资和投资,融资后不负责任盲目地“烧钱”,助长了行业“泡沫”之风。企业要对员工负责,大量裁员显然违背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还要对品牌负责,靠“烧钱”带来的流量与注册用户,以及做假账等不当手段在资本市场迅速套现的行为,已给我国整个电商行业的信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对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意见》指出,电子商务规制建设相对滞后,市场准入、服务监管体系、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产业投融资机制亟待建立;可信安全便利的网络购物环境不完备;商业模式、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有待拓展提高;农村、中小企业和传统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亟待扶持引导。
融资难度加大 “烧钱”营销依旧
“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谁在裸泳”,巴菲特曾如是警示投资者,这句话也同样作用在时下的电子商务行业。
今年年初,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抛出“寒冬论”的直接依据就是“很多电子商务公司营销成本已经远远超出销售额”,做了100元的广告费,仅仅带来10元的销售额,“这太可怕了”。
年内裁员也如“流感”一样同电商企业如影随形。窝窝团裁员、高朋网裁员、凡客裁员、敦煌网裁员……,此前,凡客员工曾发表《三问陈年》风传于微博,“每一个部门必须出5%的(裁员)名额,请问年初疯狂招人目的何在?”
业内人士坦言,过去两年VC(风险投资)向中国电商注资了300亿以上,客观上营造了亏损换市场“泡沫”的氛围。电商在前期疯狂“烧钱”砸广告、抢人才,时下融到的钱已经所剩无几,裁员压缩成本断臂求生实属无奈之举。
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分析称,今年以来电商成本日渐增加,营销成本、人力成本、物流仓储成本占电商整体成本的比例较大,而资本市场则日渐收缩。他指出,整个电商行业,更多还是处于追求规模的阶段,短期内难以取得盈亏平衡。
“最近,在央视、地铁和公交电视上,电商广告真是热闹。”对于电商在电视媒介上大手笔的广告投入,汪若海坦言,“姚晨赶驴”赶集网、葛优代言拉手网、杨幂牵手走秀网,广告费用的投入将带来品牌的长远影响,但短期内能否显现盈利效应,还要等待市场的考验。
以B2C市场为例,易观智库发布的 《2011年第3季度中国B2C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第3季度中国B2C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21亿元,环比增长15%。大部分厂商在传统消费旺季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增长率。易观认为,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对于电商类项目保持谨慎,电商融资的风险和难度加大。创新性应用的缺乏,让用户的活跃度难以维系。
尽管电商企业的盈利前景并不明朗,但其对于资本市场IPO的融资热情依旧不减。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2011年1-6月电子商务领域(包括B2C和B2B,不含网络团购)已披露的投融资共有44起,其中风险投资42起,总额逾18.3亿美元;2起IPO均发生在国内创业板,共募资8.37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