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中国概念股沉浮录:从热捧到猎杀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1日 07: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曹咏

  10月31日,纽约。首届中美创新与合作峰会现场,当提及中国公司时,纳斯达克全球证券资本市场部副总裁Karin McKinnell用了一个词:引人入胜(compelling)。

  的确,中国公司远赴重洋,擅长描绘的正是其精彩的成长故事。“提供给投资者一个共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在这些公司海外推介过程中,类似话语被反复提及。

  奇虎360(NYSE:QIHU),无疑是它们中的佼佼者。这家互联网公司刚在今年3月30日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便大涨134.48%;10月,又被跟踪中国概念股的金融网站Cnanalyst.com评为年内“十大增速最快小盘股”之首。

  但在11月1日后,这些纪录开始面临挑战。

  这一日,位于洛杉矶的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在其网站发布报告,称奇虎为了迎合华尔街而故意夸大公司业务,并将公司目标股价下调至5美元——仅是报告公布前奇虎股价的四分之一。

  这更像是一份仓促出炉的报告。在开篇处,香橼甚至误将奇虎的上市地点记录为纳斯达克;但投资者的回应依然踊跃,11日奇虎以大跌11.23%开盘,最终收盘跌幅缩小至10.34%。

  奇虎的遭遇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中国公司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海外上市,但随后却尴尬发现,投资者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将他们抛弃。

  对中概股而言,入世掀起的“走出去”辉煌已随时间悄然淡去。

  “入世”后的中概股热潮

  中国概念股的这般遭遇,在过去十余年几乎不可想象。

  1992年10月9日,美国纽交所迎来第一家中国国有企业:华晨汽车的前身沈阳金杯(NYSE:CBA)。

  20世纪末,随着中国加入WTO提上议程,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开始感受到投资者的热情。

  民企海外上市第一人侨兴环球(NASDAQ:XING),在其官网上记录了这段“入世”记忆。

  1999年2月17日,这家生产无线电话的广州企业顺利登陆纳斯达克;同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

  受“入世”利好刺激,侨兴环球股价一路飙升,当周涨幅接近300%,周涨幅列当年纳斯达克第6位;仅在11月18日,侨兴环球股价一路飙升,日涨幅达到惊人的268%。以该股当时960万总股本计算,这一日股票市值就增加了8040万美元。

  2003年,属于中概股的年代终于来临。

  当年4月,股神巴菲特开始在香港市场大笔买入中国石油(0857.HK),这迅速掀起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向中国概念股。

  而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有限,这些公司面临结构性融资的限制,这成为它们另辟蹊径海外上市的动力。一边是国外的追捧,一边的企业自身需求——民营企业出海上市逐渐攀上高峰。

  纽交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累计有7家中国企业在美国实现IPO,而在2007年,这一数字暴增至29个;但此后的金融危机打乱了中国公司的境外上市计划,2008年IPO数量降至4家,而2009年恢复到10家。

  2010年,中国公司刷新了在美国IPO的数目,达到34个;按照201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计算,这些中国公司的市值达到253.1亿美元。

  从天堂到地狱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概股遭遇停牌甚至摘牌,海外投资者终究还是对这些中国故事亮起了红灯。

  相比之下,借壳上市,俗称RTO(Reverse Take Over)的企业更容易被做空者挑中。

  和传统的首次公开发行(IPO)相比,RTO的门槛更低:企业可以直接购买一家处于休眠状态的壳公司资源,继而将自家资产注入实现上市。

  “IPO最短可在12个月内完成上市过程,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RTO则最短只要5至6个月上市,6到8个月可以完成转板,受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后者是最受中国企业青睐的赴美上市方式。”一公司总部位于弗吉尼亚的投行人士对记者介绍。

  一系列数字证实了上述说法。来自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的统计显示,仅在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间,赴美上市的215家中国公司中几乎75%都是借助RTO方式;而选择IPO的中国公司仅有56家。

  良莠不齐的中国公司,给了香橼、浑水等看空机构可乘之机。一时间,这些机构纷纷出具报告,不约而同地指责起一些中概股的财务造假行为;其中有涉嫌夸大业绩的中国高速频道(PINK:CCME),伪造合同的绿诺科技(PINK:RINO),以及管理层造假的中国生物(PINK:CHBT)等。

  曾在中概股上栽过跟头的基金经理Maj Soueidan还专门为这些RTO企业整理出27个特征,包括利润过高,应付账款过低,频繁更换审计师,信息披露不全等,提醒投资者不要“踩中地雷”。

  进入2011年,这场越演越烈的中概股信任危机终于引起监管层关注。

  今年4月2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夏皮洛(Mary Schapiro)在一份公开信中表示,SEC对中国公司违法行为的调查最早从2006年开始,而在2010年夏天起,调查的重点转向通过RTO在美上市的海外公司。

  “仅2011年3月至今,已经有超过24家中国公司提交8-k文件,披露审计师辞任或其它会计问题的信息。”夏皮洛在上述公开信中写道。

  对那些麻烦上身的中概股而言,股价下跌,甚至退市,将是最直接的后果。

  记者不完全统计,伴随这场信任危机而来的,是今年前11月累计约28家中国公司从美国主板市场退市,这个数目几乎是中概股总数的十分之一。

  细分下来,除泰富电气(NASDAQ:HRBN)、天狮生物(NYSE:TBV)等5家公司完成私有化主动摘牌外,其余如多元印刷 (PINK:DYNP)、中国生物(PINK:CHBT)超过20家公司退至粉单或OTCBB市场继续交易。

热词:

  • 奇虎
  • 中国风
  • 中国概念股
  • 股总数
  • 猎杀
  • 中国故事
  • IPO
  • RTO
  • 做空
  • P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