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据本报昨天报道,一些洋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价格已经“破四”。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以来,洋奶粉涨价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但其涨价频率之高、幅度之快还是让人大开眼界,一些奶粉从开始的一百多块一罐逐步上涨到两百多一罐、三百多一罐,如今四百多一罐的奶粉也有了几家。洋奶粉涨价的底气如此之足不外乎是因为国人对一些国产奶粉的信心不够,但因此就一味涨价显然很不合理,甚至有趁火打劫之嫌。而要刹住这种行为,需要消费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商品要涨价,原因基本上有三个,一是成本上涨导致价格上涨;二是这种商品具有稀缺性的特征,且市场需求却比较大,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三是供应这种商品的商家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地位,找出各种理由来涨价。就洋奶粉而言,其涨价最接近于第三种情形。就成本而言,在洋奶粉价格“破四”之后,相关商家给出的理由是配方升级、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等。但实际上,奶粉的原材料国际奶源价格从八月份开始趋势是下跌的,原来每吨价格曾探高到三到四万元,而现在已经低于2.8万元。由于全球经济减速,很多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在下跌,国际奶源价格进一步下跌的可能性不低。至于配方升级,一些商家称为了适应中国的新国标而需要调整配方,这样也会增加成本。但众所周知,这次新国标为社会所诟病的是其标准有“开倒车”之嫌。适应这样一个标准仍成为涨价的理由岂不荒谬?说到稀缺性,婴幼儿奶粉并非奢侈品,也不像一些商品那样产量有限。坦白而言,如果奶粉真的供不应求,国际奶源价格不会下降。
事实上,洋奶粉涨价在步调上的基本一致性也是第三种情形的一个佐证。从过去的多轮涨价来看,一些主要品牌提价的时间相隔不长,幅度相差也不是很大,这明显有利用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之嫌。正因为如此,一罐成本只有几十、上百元的奶粉卖到中国市场,身价就能陡增,而且还能一涨再涨。对于这样涉嫌操纵价格的行为,相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加强监管并进行调查?如果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应该及时改进。其实,类似的呼吁以前已经提出过多次,不能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价格照涨,呼吁失效。
对于消费者来说,“越贵越好”、“越贵越安全”的消费心理也是助推价格上涨的一大原因。然而,现在社会上很多事例都证明这种逻辑相当荒唐。比如红酒领域的拉菲酒现象,动辄数万元的拉菲酒有些成本只有十几欧元,一些假拉菲更是充斥市场。当然,国内的乳制品企业有责任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的奶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有关部门也要把好质量关,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如果消费者更加理性而非盲信,那本身也是对疯狂涨价的一种抑制。
当下,一些城市已经出现少子化现象,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养不起”无疑是一大因素。而在“养不起”的众多开销中,婴幼儿产品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对于已经生育的年轻夫妇来说,价格节节高涨的婴幼儿产品已经成为一大生活负担。从这个意义讲,杀一杀洋奶粉的涨价风也是一个为夹心阶层减负、惠及民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