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侯江
新年伊始,两条新闻相映成趣。一条是:“奶企回应元旦期间涨价:因成本提高”。另外一条则是:“多个洋奶粉品牌实为华人在国外注册加工”。对涨价,奶企多回应因成本在提高。而业内人士介绍,虽然奶企运输成本、财务费用、人工等刚性成本确有上涨,但奶业涉及的其他部分成本却在一定程度有所下降。“洋奶粉”也不让中国消费者省心。“纽瑞滋”等多个洋品牌奶粉实为华人在海外注册加工,专供中国市场。
三聚氰胺之后,消费者“崇洋”是不争的事实。想让消费者迅速对国产奶品恢复信心,国内奶企需要尽快强身健体,用事实说话,生产出高质量的好产品。但有关乳业新国标是否危害民众健康的争论至今悬而未决,某“牛企”奶产品黄曲霉毒素超标致癌的新闻又来势汹汹。这个时候,指望消费者支持并未显示出整改诚意的奶企,而且还得无理涨价也不动摇,未免太过强人所难。
用涨价来表达对自己产品强烈自信的企业行为不少见,以前有,将来也会有。消费者早已经练成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涨价一两元事小,关键是这种行为传达出来的强劲信号:企业自身的压力,只有消费者来扛,而且,消费者除了乖乖埋单之外,别无选择。说白了,垄断的力量,谁人能敌?
此时又有奶粉里的“假洋鬼子”专攻中国内地市场的新闻出现,简直机缘巧合。这次乳企涨价显得没有道理。不过,也有消费者认为,乳企有一项成本一定增加了,那就是公关成本。若这些麻烦都要让消费者来扛,且很有可能麻烦不断的话,估计在消费者眼里,连假洋鬼子,也许都不那么可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