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许 滔作
60年前,广东还没有橡胶树,当时国外专家断言“北纬17度以北不能种橡胶”。1951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此后,垦殖大军“突破北纬17度”,仅在雷州半岛就开辟出170多万亩土地,“跨过了科技支撑、农机推广、质量安全三道坎”,广东农垦总局副局长吕林汉这样概括。
广东农垦胜利农场场长陀志强年轻时做过割胶工,他说,农场第一代橡胶树是实生树,一般要生长10年左右才能开割,抗风抗寒能力也差。现在种的是“芽接树”,已经是第三代,六七年就可以割胶,树干粗大挺拔,30年左右割胶期结束后还可以做木材。如今,胜利农场的植胶面积已有6万亩,橡胶树130万株。
2011年12月14日,在广东农垦茂名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记者领略了“芽接树”的风采。在一张长长的工作台上,摆满了五六厘米长的橡胶树苗,作业工先在橡胶苗树皮上剪开一道口子,再把另一种树皮剪成一小段放进口子里,然后用塑料薄膜把这道口子绑好,一棵芽接树就完成了。芽接工何小英一面熟练地剪口子、插树皮,一面笑着说,芽接后新的树皮很快就替代旧树苗,在大棚里长30天左右就可以把塑料膜“解绑”,再长4个月,50至60厘米高,就该移到大田里了。
树种过关了,割胶技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割胶工钟茂盛说,过去一天只能割200多棵胶树,现在一天可以割400多棵胶树。
2011年12月15日,广前农场正在甘蔗万亩高产示范田里试验国产小型甘蔗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甘蔗地里,一边是小型国产机在突突地前行,一边是引进的凯斯8000型大型收割机在快速往返。这种收割机是农场最新引进的,收割甘蔗时秸秆也被粉碎覆盖在地里做肥料,每小时能收割50至60吨,是人工收割的500倍。
陈超平是湛江农垦科技生产处副处长,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农垦做农机工作,这天他专程赶到广前农场调研国产收割机。他告诉记者,湛江垦区1981年开始试验机械收割,是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甘蔗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垦区自行研制的甘蔗种植机包含7道工序,每班可种植60亩至100亩,是人工的10倍以上。垦区甘蔗机械化率达到80%,橡胶机械化率达到51%,生猪养殖机械化率达到79%,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
丰收菠萝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菠萝鲜果生产基地和菠萝罐头加工出口基地。在公司电脑监控室,庞理文介绍,这套菠萝质量追溯监控系统通过对“菠萝种植—采收—进厂—罐头加工—包装”整个过程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记录,形成一条完整的数据链,远在北京的农业部农垦局质量追溯中心也可实时监管。
广东农垦的甘蔗治虫很少使用农药,而是生物技术治虫。丰收农场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司徒国汉告诉记者,农场2006年就开始推广“赤眼蜂生物防治甘蔗螟虫”技术。“现在湛江垦区生物防治规模达到了20万亩,每亩地赤眼蜂成本3元,一人一天可放蜂120亩,成本比用农药降低74%。”技术员算得很仔细。
“对广东农垦而言,科技、农机、质量是发展热作农业必须跨越的三道坎。其实,这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跨越的三道坎。”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李伟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