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消费调查频道 >

岁岁春节别样年货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7日 12: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京华时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盒有机大米、两盒有机茶叶,再来一桶橄榄油……”后勤保障部的员工一边念着,一边把这些东西递到员工手中,这就是老李所在单位发的年货。单位都发了年货,自个家也该准备准备了,扫屋子,买年货,过大年。

  记得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那时候物质不丰富,大家基本看着一种牌子的电视机,骑着同样的自行车。因此,对于普通百姓,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好饭菜;年货是期待穿很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年货是小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如今,准备年货可以说是超越消费行为的一种精神运动,年货大多是人们对新年的一种期盼和一种寄托。那现如今,人们的年货清单又有什么新内容了呢?让我们走进市场、超市,去捕捉最鲜活的信息。

  吃仍是主角但吃得讲究

  “民以食为天”,传统年货以吃为主,今年的年货清单仍是“吃”唱主角。在国展附近的一家大型综合超市内,我们发现,在食品区徘徊的顾客明显要比其他区域的多。在结账台前,正碰见结完账的刘先生,他说:“现在购买年货不用像以前那样着急,超市就在门口,随时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

  与前些年大鱼大肉相比,而今,居民对吃更注重经济、健康、绿色。刘先生的购物清单也一样,他的购物小票上显示有3斤排骨、两斤牛肉、两盒进口红葡萄酒以及蔬菜、糖果等。他喜笑颜开地表示,每年购买吃的年货就要花将近2000元钱,与五六年前比,翻了近一倍。“海鲜等过几天再买,要新鲜的;肉类少买点,吃多了对身体没好处;水果肯定是要买的,要挑色泽鲜嫩的……”刘先生说,准备年货尽量不铺张浪费,吃的东西要健康,送亲戚、朋友的礼品要实惠,“酒,以前买价格贵的。现在一般送补酒,或者葡萄酒,适量地喝些不伤胃。”送老人则送蛋白粉、铁皮石斛等,尽量挑有益身体健康且实惠的。

  “洋货”闯进中国人的年货篮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普通中国人的“年货篮子”里,舶来的洋货也变得越来越多,泰国水果、法国香槟、比利时巧克力、意大利通心粉、洋海鲜等成了市民春节品尝和送礼的重要选择,超市里进口商品货架上的东西更是琳琅满目,尝新、猎奇成了过年新的消费时尚,甚至有人年夜饭吃起了西餐。

  在一家超市内,为过年新辟的洋酒专柜上,芝华士、人头马、XO等洋酒披红挂彩,格外显眼。另外,由于今年春节和情人节是同一天,进口巧克力也变得特别抢手。“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最大的原因是过节大家不知道该吃些什么了,利用春节尝尝进口食品也不错。”正在挑选气泡酒的一位消费者表示。“洋年货”虽然贵,但是可以作为增加年味的一种动力。

  现在除了备好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很多市民还喜欢买几盆喜爱的花卉植株,或者几条漂亮的金鱼回家养着,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年”的追求也正悄然地发生变化。从年货的变化中,可以窥见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已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了个性消费、快乐消费、健康消费甚至享受消费、体验消费。

  电器、数码产品“挤”进年货单

  近日,家住知春路的马大伯乐坏了,儿子全家前不久去香港旅游,回来送了他一台漂亮的上网本。“这玩意功能可真是强大,电脑上面还自带个摄像头,想孙子的时候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小家伙了,还能听到叫爷爷呢,我这人喜欢看京剧,儿子帮我下载了好几段,没事的时候可以经常听听。”马大伯高兴地说。如今,数码产品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数码相机、电脑等正向不同年龄层的人延伸,“年底了,电脑、数码产品等销量挺好。”某数码商场的门店经理说。

  电器比数码产品更大众化。京城大的家电卖场这些天一直都在搞促销活动,等离子、液晶电视等,款式新颖,夺人眼球。马大伯的年货清单内也有这么一项,他打算把家里的29英寸老电视机以旧换新,买一台液晶电视,现在正为挑选牌子、款式举棋不定。“买了液晶电视,就感觉把电影院搬进了家,款式漂亮,声音效果又好。”马大伯说,他和老伴的月退休金总共有6000多元,儿子也已经结婚生子,每年还会孝敬他们不少钱,经济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物质生活当然也要改善改善。

  一位60岁老人眼中的年货缩影

  70年代:“票证”买年货

  在很多年轻人的童年记忆中,家里的抽屉中躺着式样繁多的粮票、油票、肉票,带着“计划经济”痕迹的凭票购物方式给无数中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上世纪70年代,国家物资匮乏,副食品商店和百货店品种不多,以供应生活必需品为主。“粮油、肉禽、布料等生活物资都得凭票供应,记得过年买东西人多,经常要排长队,有时候排到你却没有了。”那时每个家庭的大人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不仅能吃到平时难得吃到的好菜好饭,而且大街小巷、家里户外都能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年味十足。

  80年代:过年买“电器”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市场上供应的食品也多了,蔬菜、瓜果、蛋、禽、肉等越来越丰富。人们服饰的颜色和款式也发生变化,蝙蝠衫、喇叭裤、踩脚裤都是当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风景。

  “1985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家买了一台14英寸的彩电,熊猫牌的,花了一千元,亲戚朋友都来我们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时在年夜饭的餐桌上,鸡鸭鱼肉已是平常。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逐渐取代了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老三件”,春节前夕,条件稍好的家庭将积攒一年的钱拿出来购买这些“奢侈品”。

  如今:进口商品越来越多

  如今不少商场和超市都专门开辟了“进口商品”专柜。买大牌衣服和鞋包再也不用特意找出国的朋友代劳了;只要看好款式,选准打折时机,国际大牌便可收入囊中。

  文 王艳丽

热词:

  • 电器
  • 进口商品
  • 数码产品
  • 春节联欢晚会
  • 洋货
  • 液晶电视
  • 款式
  • 票证
  • 老三件
  • 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