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言心
晚报讯 近期的两个现象引起了笔者注意:一是1月9日晚,中国联通、中国石化和中国神华大股东宣布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次日,沪深A股同步大涨。三家公司增持股份数和市值总体占比并不高,但其大股东增持行为迅速撬高上证综指2.69%。二是中小板创业板持续出现大面积个股跌停。同时,大小非减持风声鹤唳。这两个现象源自同一个事件产业资本增减持。
中国产业资本占流通市值比例已从 2005年的 5%逐年上升至超过50%,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从2007年的20%占比回落到目前不足10%。产业资本正凭借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并逐渐掌握了二级市场定价的话语权。
不仅是市场占比和地位的提升,研究表明,产业资本的增减持行为已经与A股的走势高度相关并具一定先导性。数据表明,产业资本从2005年7月和2008年9月开始的两次大规模集中增持,都是在A股市净率低点发生,而之后股市的估值都有一个回升过程。华泰联合证券的钱恺研究发现,产业资本增持潮往往发生在消费物价指数(CPI)处于下滑且快见底的时期,并且同期的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也处于下滑筑底的阶段。产业资本增持潮不仅领先估值,同时也领先于经济指标,其对于实体公司和经济基本面的回暖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和敏感性。对于A股而言,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A股的估值底有效性的判断便在于产业资本的增持潮。
产业资本增持的另一面是减持。产业资本的增持目的不一,但减持却多为套现。
笔者曾经在2011年8月24日本版中关注过《创业板平均估值超50倍》的话题。由于中小板和创业板在近几年融资扩容的速度很快,个股首发市盈率相对偏高,产业资本有明显的减持套现倾向。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小板和创业板被产业资本持续减持。尤其是近期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连续大跌,产业资本减持成为重要抛盘。证券时报网络数据部统计显示,2010年11月份开始,中小板及创业板开始解禁,此后大小非减持逐步增加。中小板2011年的3月、7月、10月的减持股数均超过当月解禁股数的10%;创业板2011年的3月、7月、11月的减持股数均超过当月解禁股数的21%,而同期中小板指数及创业板指数同步大跌。
近期产业资本在中小板创业板减持潮出现的同时主板市场同步增持。在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三年解禁期接近尾声之际,这一新的产业资本动向或许意味着新的风格转换。在货币政策未全面放松、流动性整体偏紧的背景下,话语权日渐提升的产业资本是否将主导A股市场主流热点和投资理念的切换呢?这值得市场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