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基金炒高新股发行价的同时也给自己造成损失。相关媒体称,“公募一哥”王亚伟的打新破发率高达90%。华夏系基金2012年将解禁的18只IPO限售股,截至1月13日收盘价,浮亏总额已达1.3559亿元。
打新股为何被套?按华夏系基金的说法,是对市场底部的判断过于乐观所致,不涉及任何动机问题。鉴于近期新股上市频频破发的情况,华夏基金已极少再对新股进行询价与配售,对新股申购的决策流程也有了十分严格的管控。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解释,相信其他基金公司也会“借鉴”。按此理由,打新股亏损不是基金之错,而是股市系统性风险带来的,似乎是谁也避免不了的。
其实,打新股出现如此严重的亏损,反映出基金的专业判断力与风险防范意识存在问题。 2011年破发的新股超过七成,根源在于 “三高”,而不单纯受到大盘下跌的拖累。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对2010年与2011年新股发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除个别行业外,新股发行市盈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2011年创业板指下挫35.88%,远大于上证指数21.68%的跌幅。创业板指新年以来仍在创新低,其新股的 “三高”风险释放还没有画上句号。
高企的新股定价不可持续,上市后股价节节走低的趋势难免成为常态。部分新股上市后的股价高开如“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缩小涨幅,最终成批深陷破发的泥潭。显然,规避打新股风险的最好办法,不是继续“沙里淘金”,而是先暂时放弃参与。网下配售设有持股锁定期,在熊市中的不确定风险尤其大,基金申购高价新股的被套概率可想而知。可惜的是,虽已有华宝兴业、信达澳银等基金公司拒绝参与询价,但基金整体上醒悟得太迟,更多时候甚至表现出“越错越勇”,在打新股被套的“不归路”上前赴后继。
从近期市场猜想的新股发行改革方案来看,对遏制“三高”或有一定的帮助。传闻中的方案之一是改良式荷兰拍卖制,按照投标人所报买价自高向低的顺序全额中标,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中标的机构以相同的价格认购中标的股票数额。此举有助于避免询价中不负责任的“人情票”与“关系票”,机构起码要对自己的报价支付 “真金白银”,增加了询价对象高报价的成本。另一个传闻中的方案,是将网下机构投资者的配售比例提高到20%以上,并让更多机构参与新股询价。这意味着借助“集体的力量”来促使询价更合理,从而防止被少数机构说了算。不过,这些改良设想能否使新股与破发“说再见”,还有待在市场上实践。假如新股发行市盈率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解禁压力的增大,股价顺势下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正如相关专家所指出的,股价与流通盘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相关关系,基金必须看到股价遭流通盘“绑架”的风险。
“公募一哥”炒新的教训值得吸取,基金再也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拿投资者的钱当钱。华宝兴业、信达澳银均属于中小基金公司,大型基金公司更该珍惜市场信任,主动站出来对新股发行说“不”。未来基金何时适合参与一级市场申购,不妨等看得到“打新股”的赚钱效应再说,而现阶段选择不打新股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