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我国超过50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灾害,部分城市被预言将在未来消失。而不断涨高的城市,不断拓展的使用空间,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都是这种城市慢性病的诱因。
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农村正拼命追求高产的时候,却没想到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地下降。
华北平原在下降、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范围还在扩大。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促下降的地下水水位。与各种突发性灾害相比较,人们也许很难察觉到这种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缓变性地质灾害”,然而,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大地将来不仅无水可采,还将引发更加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危机。
无法否认,上升的经济和下沉的地面,是中国众多城市的两个标签。这些城市,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们挤在每个心爱的城市,却感受不到正在颤抖的大地。土地带来的一面是不断被城镇化而取代的耕地所引发的忧患,一面却又是粮食年年丰收增产所制造的欣慰。但到头来,增产恐怕更多源于地下水的疯狂开采,而为此不断缩减的耕地,又变成了更多的琼楼玉宇——而这两点,恰是地面下沉的两大元凶。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以发展的名义被光明正大地进行。人类的悲哀在于所谓经济活动乃至于文明,都与破坏自然息息相关。在很长的时间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大自然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共存问题的流行基调。人们围海造田、围湖造田,人们把海岸线变成了房岸线,人们把土地看得似乎比钢筋混凝土还要无坚不摧,把自然资源当成聚宝盆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大自然默不作声,却把一切都记在心里,在不经意的时刻让人猝不及防。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气候在变暖、海平面在上升、冰川在融化、灾害在增多……如今又让人们领教了一条,叫地面在下沉。
而当这一切发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经济上升的代价其实又何止地面在下沉?正如写下《被绑架的中国经济》的民间经济学家刘军洛所言:“中国为全球化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数量最巨大、成本最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幸福安宁的道德资源、民族健康繁衍的生存资源……当中国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积累三大资源打包变成商品加入全球化后,全球化正破坏性地改变中国经济秩序。”据说,专家们正在研究地面下沉的修复办法,而且已经有了对策。这令人宽慰,然而,还有多少资源,我们已无法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