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ZAKER的创业故事:为传统杂志搭建赚钱通道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4日 09:1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搜狐IT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ZAKER创始人兼CEO李森和在北京办公室接受搜狐IT专访

  开发故事

  2010年7月,Flipboard面世,针对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上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利用iPad的触摸屏界面创造了非常炫酷的体验,开辟了社会化杂志流派。

  当时,李森和,80后,已在电子杂志行业摸索了三年。2007年,他和陈迟共同创立了电子杂志平台读览天下,2010年完成融资。“之后我们就在准备多开辟一条业务线”,李森和说。

  二人觉察到了Flipboard对于传统杂志的价值,但也意识到紧迫性。李森和说,当时国内其实已出现了一二款模仿Flipboard的应用。“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早期给到这个产品的开发周期比较短,我们砍掉了一些不是说非得在第一期上线的功能。”据他称,ZAKER最初的开发人员也都来自于读览天下。

  同年9月,二人决定立项开发,一个月后,iPad版ZAKER上线运营。

  他坦承模仿过Flipboard。“不少人说抄袭Flipboard,我们也不否认这一点,确实借鉴了不少东西。”不过,他说当时已看好平板市场的机会。“整个路径一开始只是做平板,因为当时想平板刚出来没多久,可能机会会多一点,所以就想着这还是一个空白,先切进去嘛。”

  “早期一直想着专注的把iPad版先做好。”这是李森和定下的ZAKER初期发展思路。沿袭这样的思路,时隔近一年,也就是2011年9月,ZAKER才推出iPhone客户端,而Android版更是到了今年2月才上线。

  “最早期在iPad上竞争的时候,基本上再过了半年之后,那些产品就已经停滞了,而且据说团队解散了。”在他看来,把产品做好,也让ZAKER从早期的竞争中生存了下来。

  目前,ZAKER聚合了微博、个人博客、报纸杂志、网络新闻、图片、RSS、谷歌阅读器等众多内容,划分为微博广场、新闻头条、互联网新闻、科技频道、娱乐八卦、财经新闻等数个子频道,并允许用户自订阅子频道和第三方提供的内容。

  “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方向,渐渐地看到很明显的差异化。”李森和称已与Flipboard有一定差异。

  而在今年2月初,ZAKER在广州搬离读览天下,正式开始独立运营,寻求自己的方向。

  运营现状

  采访中,李森和向我演示了已上线的ZAKER iPad 2.0版。新版优化了阅读内容排版布局,采用了右对齐格式,在翻页上加了阴影视觉效果。“之前一直在沉淀的排版系统有了比较质的突破,”他自豪的表示,“整个体验真的很像杂志了,非常炫。”在他看来,对于移动阅读应用而言,用户最在意的是是否快速和是否够炫酷。

  他追求产品极致。在他的眼中,ZAKER依旧无法称之为完美。“存在BUG之类的不稳定,体验还可以做的更好,还有很多功能可以加进去。”

  这种追求完美的产品态度,也让他无论是产品上线初期还是现今都不愿大力去推广。用他的话来说,“反正一直很抠了”。反而更多是希望在做好产品迭代基础上,优化团队人员结构,提升整体能力。

  ZAKER更多是依赖用户间的口碑传播。不过他也指出,ZAKER上线之初,由于市场空白,不用推就可以有一定的量。

  ZAKER目前有多大的用户规模呢?李森和披露了一组数字:截止2012年1月,iPad版大概100万装机量,iPhone客户端接近100万装机量,Android版刚上线未计入。

  “最近的数据也在快速上涨,”他解释称,Android版上线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影响力提升,全平台的产品布局,朋友间推荐越来越多。他预计Android版未来增长最快。

  活跃用户数是衡量产品表现的另一个关键数据。他透露,每日活跃用户数(DAU)与总装机量之比大概为15%,每月活跃用户数(MAU)与总装机量之比为60%。如果以200万的装机量计算,每日活跃用户达到30万,每月活跃用户为120万。

  “反正我们一直这样走下来,(这个比例)一百万装机量的时候是这个样子,两百万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他希望下一步借助内容运营去提升,但也指出难度很大。

  李森和透露,目前ZAKER三类内容流量最大。新闻类贡献了超过50%的流量,其次是威锋网等苹果产品网站,之后是Flickr精选和美空网等图片类内容。“碍于设备的局限性,本身的用户覆盖还不是很科学。”他预计,“随着覆盖的设备越来越广,可能面向的人群不太像现在这么局限。”

  移动应用日渐高昂的营销成本,也让他在推广上比较纠结,甚至现在有一点不大想大力去推。

  “作为创业团队,毕竟还是想省着点花嘛,毕竟营收各方面还都不明”,他感慨道,“2011年很多创业公司拿到钱,推广时不惜成本,市场被抬高,这是我们比较头痛的事情。”

  尽管未给出具体时间表,他预计大规模推广会在半年以后。不过,他没有透露具体推广费用。

  搭建通道

  国内社会化阅读应用经历了2010年小半年的零星模仿和摸索后,在2011年有了比较快的发展,以腾讯爱看、网易阅读的陆续上线为标志,传统互联网巨头开始介入社会化阅读应用领域。

  李森和称,今年将是社会化阅读应用争抢用户的一年。能否从竞争中突围,主要在于三个层面:团队、资本储备和产品维度。

  在团队投入上,ZAKER已从最初的三五人开发,扩张到如今的50多人规模。“团队以产品和技术人员为主,只有几名编辑。” 他透露,今年还将新增30-50人。

  在资本储备上,早在2010年曾获得联想乐基金和君联资本的投资。他说,去年曾有多达六七十家VC找过来。

  李森和认为,基于对生态的理解形成的产品布局是竞争最关健的点。“我们希望未来能为内容方搭建一个赚钱的通道。这是我对未来的设想。”他将对ZAKER的这一设想分成二步走。

  “杂志社或者内容提供方无需投入一分钱一分力,把内容给过来,我们帮它最完美的表现,呈现给到读者;我们会把读者的信息反馈给到出版方,同时我们会在上面建立商业模式,盈利的话,归到内容方去盈利。而我们只是搭建这么一个通道。” 他认为,ZAKER目前处于第一步:免费帮内容方制作专栏,并进行品牌曝光。

  ZAKER上的内容除了来自于与读览天下有合作的杂志外,也有不少报纸杂志主动申请加入制作专栏供用户订阅。“传统媒体在向互联网时代转变的时候,毕竟是慢了一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他们希望能够跟得上这个潮流。”不过,他并不认为自己在做拯救传统媒体的事,而更多是不希望他们重蹈覆辙。

  不少传统媒体也在开发自有App,与在ZAKER上建立专栏是否会有冲突?他予以否定, “其实不是说我去抢他的用户,而是说我是在帮忙把他的用户服务得更好。”另外他认为,ZAKER还能给这一媒体带来交叉用户。“在ZAKER上一个喜欢南都娱乐周刊,看到有南方周末,也可能订阅,我又引多一个用户给他了。”而且,在他看来,ZAKER做的更专业,产品能做的更完善。“这是我们主打的点,靠这些东西服务好合作伙伴。”他强调。

  他透露,已有十来家传统媒体参与共建专栏,但因为用户基数还小,投入激情有限。他表示,未来会将专栏的后台用户数据开放给内容方,以及将专栏广告进行分成,以提升内容合作方投入维护这一专栏的动力。不过,他也强调这二个措施的推行前提是ZAKER的用户基数和流量上一个量级。“举例说,才十万个流量时,内容合作方这边一分钱没投入,到三百万流量时,他会顾那一块,他的重视也会不一样。”

  行业资讯平台在流量到一定规模后,往往多转型自采新闻。对此,李森和表示,“我们不会去采编,我们不专业,我们不能做这个事儿。因为不能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

  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杂志Zite在去年3月上线后,能够基于用户的兴趣爱好,追踪其阅读习惯,推荐符合其口味的个性化内容。Zite让社会化阅读应用的发展呈现分化, 国内也开始出现模仿者。个性化杂志甚至开始表现的更为受追捧。

  ZAKER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呢?

  李森和认为内容提供方还没那么超前,更认可ZAKER的专栏模式。“打个比方来讲,我喜欢看足球,个性化杂志给了两篇足球报道中的一篇。但实际上来讲,用户根本就没有去到各个内容合作方。对用户来讲确实提供了便利,但是对内容方来讲他们得到了什么呢?就分发完了。”

  不过,他并不否认个性化阅读的未来,“现在技术储备基本上全部具备的,只是说怎么做,或者说会不会损害我们原先的设想,一直在权衡这个事情。”他表示不会单独再开发一个个性化杂志,而是在ZAKER上做扩展。“今年可能会有所体现,更多是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我们在推荐的内容,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全民杂志

  除了赚钱通道的蓝图和个性化的把控外,李森和还提了不少今年会付诸实践的计划,比如跨平台数据整合。HTML5排版系统的开发等等。但“全民杂志”确是他描绘最多的计划。

  “我们希望做出一些新的体验,但是又不是纯粹的一个Web版ZAKER,而是一个业务的延伸。”李森和称,将基于UGC理念去对ZAKER产品的内容做补充,今年会基于Web端推出自媒体的杂志发行平台,目前已经立项开发三个月了。

  “一边是我们签约主动去寻找内容,但是如果用户也可以往上面去灌输内容”,李森和满怀憧憬的说道,“每个人将都可以在ZAKER上面做杂志了。这是我们的理念!”

热词:

  • ZAKER
  • 个性化阅读
  • 谷歌
  • 传统媒体
  • Flickr
  • Twitter
  • UGC
  • Facebook
  • 传统互联网
  • 创业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