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孙书博
从《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提案》成为2012年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开始,本届两会期间有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讨论的热度一直持续到现在。
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注并不为过,但是如何能够建立一套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2011年,因原材料、劳动力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实体经济在成本快速上升的同时,遭遇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大幅减少,从而导致中小企业产能过剩严重。而迟迟没有实质性放开的垄断门槛也使民间资本一直被挡在“玻璃门”外。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投资类非实体经济的巨额回报率,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回报领域的比较利益,吸引着各项要素流向非实体经济。
国家应该如何将更多的生产要素引向实体经济?这个问题恐怕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本届两会期间,有关通过减税来扩大实体经济利润空间的讨论和建议最为普遍,毕竟减税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于那些无论是吸纳就业量,还是在整体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小微企业来说,其实际意义远大于金融领域信贷政策的改革调整。
目前,国家已经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减少企业在税负方面的压力。以上海实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为例,最新的统计显示,改革至今发现12万户在改革范围内的企业,其中70%为小微企业。现在反映的情况看,总体运行情况是好的,纳税额在500万元以下小规模纳税人缴纳的税费明显下降,一般纳税人(纳税额在500万元以上)有比较多的纳税人税负有所下降。
而根据最新的情况看,近期这项政策很可能将更多地区纳入到试点范围。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营改增”无疑将在提高利润空间方面起到明显有效的作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和舆论都在关注实体经济、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快推出的同时,如何系统地设计一套多层次的鼓励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值得深入思考。
目前,不论是金融、税收,还是扩大民间资本金融垄断行业所带来的投资空间的扩大,外界对于实体经济的层次化的发展并没有给予更高的关注。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并不缺乏企业,但作为中国的企业,我们的利润空间在哪里?政府的税收减免毕竟有限,而通过企业的创新升级向市场要利润、要空间才是更广阔的。而这种转变,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指导,同时也需要企业的意识提高。
以我国长期以来技术换市场的传统发展模式为例,从政策层面,目前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对政策效果重新评估和评价的阶段。
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我国每年可以生产1800万辆乘用车,到“十二五”期末至少能够实现年产2200万辆。而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产量,与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过值得反思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是否通过这项政策换到了技术?
答案显然不能令我们满意。
目前我国柴汽油发动机的火花塞、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正在随着汽车产量的提高而快速上升。在世界前100家大型汽车公司中,我国有多家企业入围。但在前100家零部件的供应商中,我们一家也没有进去。
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我们需要更为理性、全面地思考一些问题,实体经济困难的根源有哪些?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