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有业内人士称受大市影响较大的是“画商”而不是“画廊”。
艺术品市场整体萧条画家签约门槛提高
艺术市场
艺术品市场整体遇冷,然而,“与拍卖业的运营模式不同的画廊业并未受到如此大的冲击。”画廊从业者称,“相反,也许画廊业正站在机遇的门口。”
本周,国际大品牌画廊白立方(WHITE CUBE)紧随另一大牌画廊高古轩的脚步正式进驻香港,成为开年后中国艺术品市场一大盛事。在市场普遍预期2012年艺术品春季拍卖会将会“恻恻轻寒翦翦风”之时,毗邻香港的广东画廊市场是否走出了自己的新路?
困境:
艺术品市场整体遇冷
近日,文化部下发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计划到2015年,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2000亿元,形成2~3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产业集聚区,并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艺术品重要交易中心。
对与艺术品拍卖业的高调相比甚为沉默的一级市场——画廊来说,政策扶持是绝佳的发展机遇。然而,艺术品市场整体遇冷,却似乎令有望大鹏展翅的画廊业来不及起飞就面临搁浅的危险。
“画廊业和拍卖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以持续推广为主,而后者定位为交易平台。”这样的观点受到两个市场的从业者的普遍认可。因此,自去年秋拍市场价量齐跌开始蔓延至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寒意,似乎并未过多殃及画廊业。
一个经营中国书画的广州画廊老板告诉记者,受大市影响较大的是“画商”而不是“画廊”。也有画廊经营者对市场忧心忡忡:“除了过去储备了好作品或者资金充足的画廊外,其他画廊岌岌可危。”
出路:
只有“全面代理”才能脱困
华艺廊张向东认为,经济大形势转变和艺术品市场整体走低的确令画廊的老客户流失、新客户踌躇不前,但画廊经营者多有“打持久战”的心理。汇豪社、53美术馆的主持者李琼波更坦言:“经营画廊就是‘熬’的过程。”
张向东认为,画廊业经营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艺术家作品价位的快速上涨和经营模式出现瓶颈:“可以说,画廊业在发展了20年后第一次走到十字路口。”行内公认2011年是中国书画涨幅最大的一年,广东画家的作品价位也同样出现大幅上涨。一个画廊经营者无奈称,“虽然跟北方一线国画家的作品价位比,广东画家作品的涨幅还不算高,但是按这样的价格画廊根本卖不动,怎么敢碰这一块‘蛋糕’?”
“没有画家愿意自己卖画,但他们找不到能提供全面代理的机构。”张向东说,这非常值得画廊业反省,“只有全面代理才能解决画廊的困境。”然而,目前画廊业存在的问题,譬如只是“玩票”性质,或者把画廊仅仅当作买卖平台,都导致全面代理制度无法普及。但张向东认为这些问题并非无法突破:“资金不足,就多方吸收资本;想尽办法打动艺术家,跟他们达成协议,帮助他们全力推广。”
业内观点
推广新艺术家“没钱赚”
但能培养画廊的“粉丝”
与艺术家签约的门槛提高,令画廊苦不堪言,只能另谋出路,推介中青年艺术家是主要的出路。然而,作为地域性极强、并对本土名家作品执著追崇的广州艺术品市场,能接受这些“新生代画家”吗?
张向东说:“我们从来没有指望市场出现突变。”虽然早有这样的预期,但推广中青年艺术家给画廊带来的多是入不敷出。
也有经营者告诉记者,推广年轻艺术家“真的没钱赚”,“但是在展览上没掏钱买画的人,可能经过画廊10年的培养后就会掏钱了,甚至成为画廊固定的‘粉丝’。”正是这种理想的追求令诸如李琼波这样的画廊经营者乐此不疲地继续探索着画廊的经营新模式。
“2009年时我到美国考察,发现画廊业非常萧条,大多数画廊都在缩减规模,只有代理村上隆作品的画廊却趁机扩充。”同时是《画廊》杂志主编的李琼波说,有眼光代理到优秀艺术家并且为之努力多年的艺术品机构,往往能在经济萧条的大势中找到自己快速发展的机遇,“这也是我们画廊经营者们所梦寐以求的结果。”